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2562000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组织案例分析3知识讲解(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组织案例分析,汽车产业,产业组织教学案例3,美国汽车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ames W.Brock.,、历史,汽车产业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1900年,卖出约4000辆轿车。1910年已达到187000辆。由于汽车制造商主要是组装厂商,其零部件由其他厂商制造,进入该产业相对容易。新创业者需要的仅仅是设计一种车型,与机器部件的销售商和独立的制造商签订合同来获得发动机、车轮、车身和其他部件,并向公众宣布该车型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随后的十年,是以福特汽车公司作为主导厂商的十年。Ford相信对新轿车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其目标是提供一种有巨大潜在市场的昂贵的车型。认为,标准化、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是降

2、低生产费用的关键,而持续地降低价格则是开发一系列多层次需求的方法。1921年,T型车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市场结构,1、需求和产品特性 对新汽车的需求主要是替代性需求,市场波动性大; 购买汽车是对典型家用设备的投资,对宏观经济条件高度敏感,包括失业率、收入和利息率; 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价格,美国需求的构成:1998年销售量 单位:百万辆,市场结构,2、产业集中度 长期三大垄断巨头支配;进口削弱了这种支配地位 由于三大巨头在政治上成功获得政府对外国进口的限制,美国垄断厂商与其主要外国竞争者建立的合资企业和“联盟”的发展,外国厂商和三大巨头的合并,削弱了促进竞争的作用。,市场结构,1998年世界前

3、10位汽车制造商,市场结构,1913-1998年美国国内汽车生产的集中度 ( %),市场结构,1998年细分市场内部的销售集中度 %,市场结构,外国竞争 美国汽车销售中的进口份额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04%上升到1976-1983年的21%。以日本为首的外国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美国卖方寡头提供了一种,即使不是惟一的,也是重要的有效竞争的源泉。 但进口配额和保护政策的长期威胁,会危及到来自外国的竞争在削弱美国市场的集中度时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市场结构,合资企业和联盟 在总的集中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围绕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资企业”和“联盟”的巨大网络。 进一步密切世界大型汽车公司之间的

4、关系是美国和国外迅速出现的研究协会的“救生艇”。,市场结构,3、规模经济 汽车产业集中到何种程度是大规模经济所必需的? 在汽车生产中,规模经济是有确定界限的; 三大巨头正在通过放弃它们的零部件制造部门而降低垂直一体化程度 通用公司不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规模过大会导致不经济,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组装工厂,市场结构,进入壁垒 建立生产和组装工厂的成本是惊人的:丰田在它位于肯塔基的移植工厂投资了亿美元; 新进入者不仅必须生产和组装汽车,还需要针对自己的新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这是另一个限制新竞争的巨大壁垒; 一家新进入者不得不建立销售服务商业系统: 二战后,在美国很少有新厂商开始从事国内的汽车生产,、市场

5、行为,1、定价 作为最大 的销售商,通用传统上成为该产业的价格领导者。华尔街日报揭示了三大巨头间的价格依赖性:“由于在卖方寡头垄断型的国内汽车行业中,三大主要生产商通常会模拟彼此的价格行动,所以汽车制造商能使其利润最大化。” 外国竞争的到来以及对国内集中度的削弱已经打破了这种非竞争性定价行为; 当美元-日元汇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外国竞争者在推动这场定价行为的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市场行为,2、产品竞争 卖方寡头密切联合时期形成了行为相互依赖的典型模式,导致了三大巨头产品的趋同性,主要的区别之处则在一些很表面的地方。 卖方寡头限制:小型车案例 卖方寡头限制的削弱:克莱斯勒“小型货车

6、” 激发出的产品竞争:小型 货车标志着产业中真正产品竞争的开始,市场也不再严格地被划分为传统的“客车”和“货车”系列。到20世纪90年代,结构竞争引起了车型和细分市场的“大爆炸”:便宜的轿车、中档车、专业车、赛车、高档车、豪华车、小型轻型货车、大型轻型货车、小型赛车、大型赛车、客货两用车。 产业竞争的到来将汽车产业转变为更加紧跟时代潮流的产业,、市场绩效,1、生产效率 巨大的公司规模并不是效率的保证,每个工人生产的车辆,市场绩效,2、动态效率 二战前,产品创新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很大 随着充满活力的独立厂商的消亡和产业形成严格的卖方寡头结构之后,技术创新的节奏放慢了 当国内卖方寡头停滞不前时,外

7、国厂商将汽车技术推向了未开发领域 外来的竞争迫使三大巨头几乎在产品的每一方面都要更具竞争力从发动机到刹车、传动装置、车身款式。,市场绩效,3、社会效率 汽车产业在烟雾污染、安全、油耗率上的表现是漠不关心和否认,并以“技术上不可能”来抵制和开脱。,、公共政策,1、反托拉斯 2、防止外国竞争 3、对汽车烟雾污染、安全和油耗的管制,、结论,也许三大巨头会继续接受竞争的挑战,并消除与竞争者之间的效率差距。 也许它们继续削减组织规模以巩固它们的工作重点,提高灵活性和效率。 也许通过互联网和“百万经销商”的网络结构,销售汽车会给产业注入新的竞争压力。 一般来说,通过促使各个公司在重要公共政策问题上采取分歧

8、更大的态度,集中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可能也会削弱产业的整体政治力量。或者相反,国内的垄断通过合资企业、跨国合并和诉诸保护主义来破坏竞争。这些都是进入21世纪时研究汽车产业的学者所面临的问题。,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市场结构,1、集中度,表1 2000及2001年轿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表1显示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很高的,2000年CR4为77.64%,据贝恩标准,属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2001年CR4为6878%,属于高中寡占型。但请注意: 这种市场结构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政策性的进入壁垒是主要原因。 我国的轿车产业是一种由较封闭市场逐渐向开放市

9、场过渡的寡头结构。 轿车市场结构的地区差异化明显。,表2 中国轿车产业的集中度变化,综合考虑政策的因素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发展,可以预见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经历一个“U”型变化过程,2、纵向一体化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其基本构架为一个箭靶。,协作企业,整车生产企业,骨干零部件,核心零部件,3、规模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1990年利用会计法计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我国各主要轿车厂商的整车生产能力分别如下:桑塔纳30万辆,小红旗7万辆,奥迪3万辆

10、,捷达、富康、夏利15万辆,切诺基5万辆,长安奥拓10万辆。 研究中国轿车工业规模经济应特别注意:市场容量对规模经济的影响。,4、进入壁垒,行政性壁垒(主要是行政性项目审批和目录管理)是造成我国轿车产业进入壁垒高的主要原因。,二、市场行为,1、价格行为 (1)价格变动策略 1998年初的降价行为属于支配型价格领导制的方式,且不属于掠夺性降价行为,上海大众并未因降价造成亏损; 2000年的价格下调规模不大,也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市场效应; 2001-2002年初的价格战降价的车型主要是规模较小或处于部分劣势的产品。 从结果看,没有造成市场集中度的提高。,(2)价格协调行为,两类:一是企业之间自发的价

11、格协调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持之下的价格协调。 从1998-2001、5月这一时期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来分析,我国轿车行业的价格自律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并且轿车价格自律也不利于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的调整。,2、产品策略,(1)新产品开发策略,(2)经济型轿车的替代威胁,未列入国家轿车产品目录的“6”字头准轿车,形成了对微型轿车、普通型轿车的替代威胁。 1999年长丰、东南、南亚、吉利、悦达、奇瑞6家企业“6”字头轿车销量共14257辆,2000年度销量46495辆。抢夺了一大块“7”字头轿车市场,3、广告策略,广告促销是中国轿车工业竞争的主要对抗手段。2000年上半年,投放有我国报刊杂

12、志的轿车产品的广告费用为1723038万元(而1999年全年只有2016869万元),4、并购重组行为,注意:中国汽车工业的重组不是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推动的。,三、市场绩效,1、生产的相对效率 目前我国轿车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处于低效率、小规模生产阶段。 生产能力过剩是生产的相对效率不高的表现。这种现象至少要到2005年才能有所缓解。,2、产业的技术进步,在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产品技术性能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3、利润水平,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指标对比一览表 %,四、产业组织政策,1、基本失效的产业组织政策 原因:中央投资不足,主力汽车生产企业活力不够;政府之间的博奕使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政策无法贯彻 2、取得一定效果的技术进步政策 整体科研开发水平有一定提高;国产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前途未卜的产业保护政策 4、有一定效果的投资政策 5、效果不明显的汽车消费政策,(一)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绩效,(二)产业组织政策建议,1、汽车工业的横向重组政策: 应注意:掌握好政府参与厂商组织结构调整的度;应允许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到国有资本退出所留出的轿车产业的投资空间中来;高度重视重组后的整合问题,2、前向非一体化与后向管理一体化并举(加速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3、降低市场进入壁垒(调整中国汽车工业保护政策 4、反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 5、发展经济型轿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