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558195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民学区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实验:课 时 教 案第六单元 设计人:朱春娥第20课第1 课时课题 古诗两首课型精 读目标预设1、 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中的一首古诗。通过描绘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2、体会诗的意境。教 法创设情境法、诵读法学

2、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 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诗歌。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教 学 过 程研讨调整个人完善一、预习交流1、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送别诗。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3、 学生试着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二、导读达标1、解题: 全班齐读课题。展示黄鹤楼图片,资料,介绍黄鹤楼。师问:谁了解孟浩然啊,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师问:这里的“之”怎样理解?谁来试着说一说?(之:往、去)师导:题目说的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指名说题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2、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a、西辞

3、: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b、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C、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齐读第一、二行诗句。3、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a、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b、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c、天际:天边,天水之间。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说诗意。全班齐读全诗。五、朗读诗句,体会诗情。l、谈话:刚才我们理解

4、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提问: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教 学 过 程研讨调整个人完善三、读写训练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四、阅读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

5、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作业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创新题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教后记实教案审阅情况: 组长签字: 领导签字:新民学区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实验:课 时 教 案 第六单元 设计人:朱春娥第20课第2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精读课文目标预设1、

6、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重点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教 法以情促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理解感悟想象表达,形成环环相扣的训练线路。学 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教 师课 件学 生1、搜集有关诗人

7、王维的资料。 2、熟读古诗。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新柳图 学习古诗的方法: 临行劝酒语 知诗人,解诗题 依依惜别情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教 学 过 程研讨调整个人完善一、预习交流 1、交流诗人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2、检查古诗朗读和理解情况。二、导读达标(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1)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2)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a.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b.客舍. c.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

8、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体会路途的艰辛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

9、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1)、师引读、齐读后两句(2)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教 学 过 程研讨调整个人完善三、读写训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四、阅

10、读延伸 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话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前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读一读。作业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创新题一、我会读。(给正确读啬打“”) 浥轻尘 (s y) 客舍青青(sh sh) 更尽 (jn jn) 朝雨(zho cho)熟读古诗,并背诵。搜集一些送别诗,读一读。教后记实教案审阅情况: 组长签字: 领导签字:新民学区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实验:课 时 教 案第六单元 设计人:朱春娥第21课第1课时课题 搭 石课型精 读目标预设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等相关词语。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朴实的心灵美。教材分析

11、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虽然用词朴实,细究全文美词亦不过“秋凉以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处,但平和中的恬淡使课文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美。乡民搭石的公德美;谦让美;尊老美。正是这种朴实的人性美,使文章洋溢着恬淡的富有有生活气息的美感。文中的人和事无一不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正是以小处着眼,从生活的细微和平常处发现和感受美。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词语。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朴实的心灵美。教 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学 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教 师有关乡亲们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的图

12、片。学 生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摆搭石 协调有序 风 景 走搭石 礼让对方 敬爱老人教 学 过 程研讨调整个人完善一、预习交流1、交流作者刘章的相关资料。2、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3、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读情况。二、导读达标一、出示画面,激趣导入:同学们,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搭石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二、初读课文,和字词交朋友1、我要借助拼音先把课文认真读正确通顺,并圈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我再读课文,用“_”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观察插图的方法理解它们。3、我要在练习本上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新词,尤其注意:暴、惰、衡等字的正确笔画笔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颠倒词序,能正确停顿、断句。并与同桌互相检查。2、我能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的序号,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