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42554399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7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美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2、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身边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观察一下,你知道这些物体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生:书本 纸做的 黑板 是玻璃和塑料 洗手池 瓷 水杯 桌子:木头(木材) 椅子(木材) 窗户(塑料和玻璃)师:噢?窗户是由塑料盒玻璃组成,也就是几种材料构成啊?那我们回过来,看看我们刚刚说过的桌子和椅子,它们是几种材料构成?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你还能说几个吗?生:两种 门 风扇 电视(在过程中教师相应

3、的板书出:纸 木材 塑料 金属 瓷 砖)二、明确任务,合作探究 问题2:你还能举几个由以上这几种材料制作的物品吗?找2-3个说全班同学填一填小卷1汇报(大屏幕展示)进行小结: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问题3:看来我们学生已经对材料有一定了解了。那我们一起共同挑战有点难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物品呢?为什么使用金属铁钉钉木头?为什么使用金属做炒菜的锅?(导热、坚硬)为什么餐桌上离不开纸巾?为什么用木材做船?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一

4、样等等,这些都属于材料的性质,我们运用材料不同的性质来制作物品,对吗?那么这接下来我们以小组的为单位,共同探究这几种材料的性质。我们先看看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呢? (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先找学生分别说说这几种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再看看从哪几方面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开始进行自学三、大组汇报,教师点评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迅速的完成表格,完成之后,小组交流,把有疑问的圈出。汇报讨论结果:找一个学生上前面展示,其他同学如果有疑问提出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解决问题。四、联系生活,发现应用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过渡语: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

5、,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那我们看看,这些材料是怎样来的呢?木头:树木直接从大自然中取材像上面这种材料,我们直接可以用,根据他的特性制作物体,这种材料我们称天然材料。像这样的材料你还能继续举例吗? 棉花:植物长出来的皮革:动物的皮石桥:石头而有的材料跟天然材料不同,(播放一段视频)纸的制造视频-像塑料尺,塑料,他需要经过人类加工的,你还知道哪些材料需要加工金属、陶瓷、橡胶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你知道哪些可再利用的材料?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问题4: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五、课外延伸,课堂小结 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很多,在备课的过程中,深入的研究教材,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要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