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523531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编 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分析,2,3,(一)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详见P17),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注意两点: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 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4,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在可能和条件下,坚持最大限度利用) 可更新资源(遵循永续利用原则,有计划、限制地开发) 不可再生资源(按

2、照节约与综合利用原则,杜绝浪费与破坏),其他分类方法(自学),5,3、自然资源的特性,(1)有限性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上存在矛盾,即经济学上的稀缺性。,(2)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同一资源存在差异和不同地区资源的品种组合上存在差异,即经济学上的丰度性。,(3)整体性每种自然资源要素在生态上有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坚持全面研究与综合开发的原则),6,课堂讨论:(从自然资源的特性角度分析) 关于我省“武夷山市的石材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矛盾”的讨论。,(4)多宜性注意这各种多宜性在用途上并不是同等重要,也不一定都能充分表现。,(5)社会性每种自然资源要素直接或间接附加人类劳动。,7,(二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8,教学案例 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发现大宗矿产资源,也即没法形成集中的矿产开采业; 西北有广阔的土地与光热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无法发展大农业。显然,资源数量影响到产业规模。,课堂讨论 关于自然资源与发展某产业关系,谈谈你对“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的自然资源观理解。(最好能举例说明),9,案例思考 请回忆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规律,钢铁工业是否一定要和矿产资源分布相一致?,讨

4、论指导 在18世纪前,主要布局在北欧森林资源丰富与内河运输便利之地;如瑞士、瑞典。 18-19世纪初,主要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与铁路运输便利之地;如鲁尔地区、乌拉尔山脉南部地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主要布局在铁矿资源与水运发达地区;如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 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布局在海运便利的临海地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见,在现代交通条件下,某些地区往往形成与自然资源分布不一致的产业结构也是可能的,10,1)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组合)的影响,教学案例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耕作业发达就与当地的水、土、光热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以森林为开发对象的林产业结构;东北地

5、区形成与煤、铁、油、粮食为开发对象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等等。,一般地说,某种自然资源,就有以某种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 多种自然资源组合,就可能形成以开发这些资源为主的不同产业部门。,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1,教学案例2 如长江沿岸港口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重庆、武汉、南京、 上海等沿江城市群。 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的开发辐射周围地区形成以攀枝花 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 闽侯县城镇体系规划针对上街镇的文化资源,确立以 上街为中心的上街高新技术城镇带。,12,3)自然资源质量影响及开发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教学案例 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

6、的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 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 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2)对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影响 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等。,13,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评价原则,1、强化资源的组合优势原则 评价时不仅要调查清区域单项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而且是要弄清资源间的联系,实现整体组合优势的目的。,2、局部与全局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时,应把相对小的区域优势放在更大的区域比较; 通常地,应在全局指导下提出各地域层次资源开发和分配资源的合理方案,保证整体优势发挥。,只作简单介绍,内容暂时不作考试要求,14,3

7、、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静态分析有利于认清区域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空间结构的现状开发利用情形; 动态分析则可揭示资源系统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某一时期变化状况,而且条件一旦变化,资源开发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相结合,既可指导当前生产实践,又可为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5,4、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综合与主导分析原则),一般性评价也即宏观层次评价,指从区域整体(各种资源间总是或多或少有联系的)角度分析资源开发的影响,它服从于区域规划的整体宏观决策; 重点分析指要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资源(丰度大的)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为区域重大项目开发与整治项目作初步论

8、证。如三峡大坝的建设、福厦铁路的建设、太湖流域的整治等等。,16,5、顺向与逆向相结合的原则,顺向分析指从自然资源本身特性(多宜性)出发,分析资源可以开发的产品种类,因为一般的资源都具有多宜性,对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如河流对能源部门、农业部门、交通部门、旅游部门等; 逆向分析则是从产业部门或市场角度出发开发或优先开发哪些资源,这是因为资源开发受多种条件如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倾向差异(如,持续观与掠夺观)的影响。,17,6、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原则,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区域环境带来破坏,关键在于把握“度”,不能因为保护而不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而不保护,注重区域”三效益“的结合,如跨

9、流域调水工程,就从输出区、输入区及流经区的各个方面考虑;再如农业生产中滥伐森林的影响等等。,18,(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数据分析辅以实地的考察,数据分析要有足够的数据量、较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另外,还应有相关资源的分布资料; 实地考察主要选择某些典型地区验证室内分析结果。,19,2、横向分析为主,纵向分析为辅,横向分析时应把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绝对与相对量)、质量、赋存条件、分布特征等与其他地区同类资源作比较,决定资源开发时序、规模。 纵向分析时应按其历史阶段分析,即不同阶段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价值认识不同,开发时序也不同。,教学案例分析 我国渭北煤田与神府煤田,前者开发始于

10、宋代;后者直 至1980年代中后期才开发。为什么?,20,3、综合评价为主,行业评价为辅,综合评价要求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打破行业条条框框,在综合的基础上发展行业,使行业和区域发展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行业评价则是以发展行业生产为目标去评价资源开发,有可能造成局部与整体评价的不协调(现实中,这种现象经常发生)。,21,定量评价主要是确定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如大型铁矿厂和钢铁厂需50年的矿石服务年限。此外,定量包括绝对量与相对量两种指标,后者的评价更有现实意义。,定性评价主要考察资源可利用价值,当然这种考察受人们的认识水平影响。如1940年代前,

11、只有品位达50%铁矿和1%的铜矿才能开采,而现在,前者低至25%,后者至0.4%就可开采。当然质量评价应考虑技术上可能性、经济上合理性、需求上迫切性。,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22,三、关于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 1、概念: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下,在其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P27,2、理解资源承载力应注意 时空角度; 社会经济角度; 可持续角度。,23,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学辅导),一、了解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 三、理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四、了解生态环境影响

12、的方法 五、了解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的程序 六、掌握生态补偿概念,24,一、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解) 1、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陕北毛乌素沙漠中统万城的演变;古文明国家巴比伦的演变。 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如在美国的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其种族特性、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等的差异。 不合理的自然环境利用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耕地危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25,3、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改

13、善生态环境能更能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上持续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调查 影响因素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系统特点、资源特性、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影响效应、健康效应、经济效应),26,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介绍评价思路) (1)评价单元确定(注意不同目的要求不同); (2)评价因子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的原则(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数据易获取性)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性、区域性、主导性、限制性) 指标体系构成(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具体指标) (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确定 不同指标类

14、型的标准选取不同(详见,P35) 采用逐级综合法得到生态环境质量值 (4)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泉州城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案例分析,27,28,29,主要城市,30,31,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如福州大学城建设、泉州湾石化工程项目等。 (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 (3)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总之,最后必须归结到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稳定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上来,32,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单提示性介绍) 1、单一指数法 (1)标准型指数(使现有指标参照有关标准进行转换) (2)等级型指数(分别对评价参数变化区

15、间,赋予相应的分级指数,详见P38的案例) 2、分类指数法 (1)均权型分类指数(单一指数能充分代表单一因子所产生的效应时),式中:Ij为分类指数;Ii为单一指数;K1与K2为实际需要的系数与指数;n为单一因子个数。注意因K1与K2的取值不同而出现的变形,如均权加和与平均型均权加和指数模型。P39,33,(2)加权型分类指数(考虑不同生态因子对分类指数贡献的差别,详见P39),其中,K为单一因子与分类因子之间的尺度转换系数(相当于分类因子的权重),34,3、综合指数(详见P40),通用模型:,实际中常用模型有:三者有区别吗?,其他,诸如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景观生态学等模型,还有生态环境的影

16、响分析方法(请大家课后自学),35,四、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20C80年代后) 1、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评价程序(详见下页) 2、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P45-50,自学解疑) 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 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旅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 实验评价法(条件价值法) 成果参照法,36,37,3、生态环境损益解析 (1)生态环境损益 生态环境产益(对应地,生态环境受益) 生态环境致损(对应地,生态环境受损) (2)生态环境损益区 生态环境产益区(对应地,生态环境受益区) 生态环境致损区(对应地,生态环境受损区) (3)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生态环境产益区与受益区、生态环境致损区与受损区在空间上的分离; 上述空间上的分离是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 (4)生态环境损益空间分类(略),讨论分析:试用生态环境损益理论解释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举例分析),38,五、生态环境补偿 1、开展生态环境补偿的意义 2、生态环境补偿概念(详见P52) 3、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问题(详见P52-56) 补偿主体认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