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2498308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第十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训讲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消除相互之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成员国的产品甚至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自由流动,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超国家的和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一体化的程度划分: 1、优惠贸易安排:是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含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最低级和最松散)如:二战后的东南亚国家联盟。,2、自由贸易区:是指各成员国之间

2、相互取消关税及进口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松散的形式) 3、关税同盟:是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还取消了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别,建立起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壁垒。关税同盟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一体化程度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了一步。 4、共同市场:是指除了在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壁垒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的各种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5、经济同盟:是

3、指成员国之间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并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6、完全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不仅包括经济同盟的全部特点,而且各成员国还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执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 完全经济一体化与其他一体化形式的主要区别:它拥有新的超国家的权威机构,支配着各成员国的对外经济主权。 六种经济一体化形式,一体化逐级深化,但并不意味着必须从现有形式向较高级形式发展和过渡。即阶段之间不一定具有

4、必然过程。,(二)按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部门一体化: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如欧钢与欧原。 2、全盘一体化: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如欧共(欧盟)。 (三)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水平一体化:又称横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如欧盟、中美洲共同市场。 2、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阶段 1、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70年代初) (1)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

5、义国家为打破冷战初期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封锁和巴统的禁运,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1951年4月,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署煤钢联营条约。以防止战火刚刚熄灭的欧洲成员国利用煤钢等战略资源重整军备,从而起到安定人心,实现地区共同繁荣的作用。1952年5月9日欧洲煤钢共同市场正式成立。,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3)1957年3月,六国外长云集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58年1月1日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告成立。1967年7月六国又在布鲁

6、塞尔将上述三个条约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这就是欧盟的前身。 (4)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了2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等。 2、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货币制度危机,生产增长停滞并伴随着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经济一体化组织几乎停滞发展,有的甚至中断活动或解体。,3、高涨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重新高涨,迅猛发展并实现新的飞跃。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相继问世。 二、主要的区域经济

7、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 1951年4月18日,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六国在巴黎签署协定,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3月25日由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和卢6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5年4月8日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合并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7月1日生效)。 1991年12月11日签订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集经济、货币与政治联盟于一体的区域性

8、联盟。(1993年11月1日生效)。 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 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 (2)(19681992年):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共同市场 1961至1970年间,共同体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的2.5%。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

9、场的建议。两年后,讨论修改并批准了“单一欧洲法”,于198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个国家。 (3)(1993年起):实行共同市场和建立经济同盟 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决定实现“单一欧洲法”提出的目标,进入共同市场阶段。为继续推动欧洲的联合,12个成员国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通过12国全体人民的努力,将欧洲共同体缔造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经济同盟。1993年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5年1

10、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正式加入欧盟。2004年5月1日,正式宣告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增至27个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是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1月1日生效),取消关税,投资实现自由化。 1992年8月12日美加墨签订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1994年1月1日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人口3.8亿,GDP超过10万亿美元,贸易额占世界的1/5以上。计划

11、15年内逐步取消成员国间的货物与服务流动与投资流动的障碍,实现商品、劳动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更高等级的知识产权保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1、属于垂直型经济一体化组织。三国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美国GDP是加拿大的10倍,墨西哥的21倍。 2、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不对外设置共同的贸易壁垒,不损害该组织的成员国与区外国家之间以往的经贸关系。 3、经济一体化范围广泛。自由贸易区-共同关税区-共同市场。一体化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4、制度化程度较高。已建立起一系列一体化机制:总统会议、外长会议、总秘书处、地区法院、地区银行、劳工标准、卫生标准等。,(三)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APE

12、C)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总理倡议召开的首次部长级会议,以及1992年9月第四届曼谷部长级会议决定在新加坡成立常设秘书处,拉开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序幕。1991年10月我国加入,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的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国家首脑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茂物宣言,确定了发达国家在2010年前,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前实现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构想。目前共有22个国家。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1、开放性。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均为环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体。 2、经济差距巨大:既有像美国、日本那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

13、国,经济互补性强。 3、功能性整合与制度性整合并存。,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区域内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深了成员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同时集团内的国际分工使销售渠道稳定,推动了内部贸易的发展,内部贸易占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显著提高。 以欧盟为例,1965年内部进口与出口分别占共同体国家全部进口与出口贸易的41.1%和46.3%,到1984年前者超过后者。 内部贸易从1985年的3370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6780亿美元。,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使

14、贸易更多地转到区域内部。内部贸易迅速增加的同时,成员国减少与区外成员国的贸易。 如:欧共体对美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5年的11.4%下降到1987年的8.6%,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5年的30.3%下降到1987年的20.4%。 3、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受到约束 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各国经贸政策的制定必须实行区域性国际协调,从而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经济主权。 如进出口管理制度、外汇体制、产业政策及相关的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制定,都要遵循守区域性安排中的法则和规范。承担相应的义务,不断协调彼此间的实施步伐和利益分配。,4、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国家整体贸易地位的提高 区域经济一体化

15、使成员国以整个集团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其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加重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贸易利益。 如欧共体创建时,6个成员国的GDP之和仅相当于美国的40%。出口贸易和美国相近,黄金外汇储备只有美国的55%。到1979年,欧共体9个成员国的GDP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超过美国2倍以上,黄金外汇储备比美国大5倍多。,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影响 1、一体化对区外非成员国经贸活动的积极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成员国的经济活力增强,促进了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对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

16、的机遇,产生“收入溢出效应”。 (2)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技术开发领域创造的新成果也会向外扩散,使得区外国家受益,随着新技术产品的联合开发与出口,提高世界的科技开发水平。,2、一体化对非成员国的不利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加强对区内国家的保护为特征之一。扩大内部贸易是以牺牲与集团外国家的部分贸易额为代价的,使得区外国家本可以进入区内的商品和劳务受到严厉的保护主义的打击,具有排他性和歧视性。随着保护主义的加强,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尤其是使区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雪上加霜。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会使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区域内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因受歧视而改为以直接投资取代出口,在一体化区域内部直接生产,并享受国民待遇,使外国跨国公司的劣势得以消除。一体化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的同时,意味着一体化区外的投资相应下降。如美国1957-1991对欧共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从6.7%增加到41.9%;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从40.6%下降到24.7%。,(3)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的不断增多,国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