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4929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亚城镇总体规划调查与分析本规划是 1990 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4 年三亚市开始修编工作,1998 年建设部对规划提出的城市规模进行了定。1998 年底,国家提出了对三亚城市发展的更高的要求,1999 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在原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完成本规划。本次修编的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重新认识三亚的地位和作用,配合国家经济发展从扩大生产为主向扩大需求为主的战略的转变,推动三亚经济发展模式从扩大规模为主,向以经济效益为主,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高环境和设施水平,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条 修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2、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海南省国土综合规划、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规划、海南省建设厅对修编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第三条 指导思想1贯彻国家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深刻认识三亚市的特殊地位,突出三亚市热带海滨旅游城市特征,在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逐步向旅游专业化城市的方向发展,实现三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提高环境质量。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提高城市各项建设的品位和水平。按照建设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3按照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城市功能,调整用地结构,整治无序发展。4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近期不得建设和未来长期控制建设的区域。优质环境,优质利用。为后人更好的发展留下余地。5明确近期整治与建设任务,提高环境设施水平,使城市环境有显著改善。第四条 规划重点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城市用地布局。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城市景观与城市自然生态。近期城市建设与旧城整治。第五条 规划期限近期:1995 年-2005 年。远期:2006 年-2010 年远景:20lO 年以后第六条 规划范围和城市规划区本次总体规划分市域、滨海地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三亚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 19196 平方公里。滨海地区即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藤桥,西至

4、梅山沿海各滨海乡镇行政辖区,面积 1250 平方公里。包括了城市建设及重要基础设施用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及近海水域。是三亚规划实施管理的地域依据。主城区范围:西起海坡,北接高速公路规划线,东至田独和榆林湾,面积17276 平方公里,是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区,也是计算城市用地汇总表等规划技术指标的地域依据。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七条 城市性质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第八条 城市发展目标1、将三亚建设成高质量和富有特色的生态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保护和优化山体、滨海、滨河自然景观。将三亚建设成“山、海、河、城”融为一体和拥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园林城市。2、完善的城市功

5、能。城市经济发展突出旅游业,围绕旅游发展商业、服务业。发展与旅游和生态环境没有冲突的高科技及相关的无污染工业和教育产业。发展高效热带农业,建设南方繁育特种品种的基地。发挥三亚在我国特有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的职能。3、满足国内外多层次需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宾馆、酒店、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设施。完善和相对集中为国内外服务的旅游度假设施。4、基本实现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及与旅游业相关的各项事业。建成安全、便捷的对内对外交通和通信系统和完善的给排水、供电、燃气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等安全保障系统。5、形成良好的居住

6、条件。逐步改造旧区,建设新的居住区。控制住宅区的建筑高度和密度。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地面积,并适当提高房屋质量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居住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创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达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水准。第九条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严格控制规划区内与城市主导功能无关的人口的增长。在不破坏环境生态的前提下,鼓励旅游人口和相关配套服务人口的增长。1998 年三亚主城区现状常住人口 12.5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约 3 万人。规划 2005 年,主城区近期实际居住人口 25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15 万人,一

7、年以上暂住人口 10 万人。规划 20lO 年,主城区规划期末实际居住人口 35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20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 15 万人。第十条 规划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1998 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17.7 平方公里。人均 114.19 平方米。2005 年规划近期城市建设用地 31.2 平方公里。人均 124.8 平方米。20lO 年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 52 平方公里。人均 148.57 平方米。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一条 目标和战略围绕旅游业,发展服务业和相关的第三产业。通过旅游业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扩大本地产品的需求市场,在不破坏生态

8、资源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符合本地资源优势的教育、热带农业、远洋渔业及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强远郊城镇建设,促进市域内城镇的发育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城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市域城市化水平。保护和优化市域整体环境,为创造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度假城市提供优美的大环境。第十二条 实施对策强化主城区的作用,发挥三亚市在环境、旅游、交通、信息等方面作为海南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市域内风景区建设要突出各自的特点,通过职能分工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强与海南全省特别是南部地区

9、的联系与协调。共同形成以三亚为中心,东有陵水,北有通什和保亭,西有乐东的风景旅游区域。建设包括亚龙湾、榆林湾、天涯海角、南山一海山奇观、落笔洞、海棠湾、藤桥河、香水湾、五指山、七指岭、千龙洞、南平温泉、乐东腰果农场等在内的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度假基地。保护甘什岭、南湾、吊罗山、尖岭和尖峰岭等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热带海滨旅游和北部高山森林避暑的优越条件,发挥风景旅游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区域整体优势。发挥三亚生态和气候方面的优势,发展各种产业。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第十三条 城镇发展目标三亚市市域城镇总体布局采用沿海带状城镇群布局形式。三亚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主城区、建制镇

10、、较大规模的居民点(农场场部)组成。2010 年全市城镇总人口 60 万人。35 万人城市一个,2 万人城镇 2 个,l-2 万人城镇 6 个,O25-l 万人城镇 12 个(包括国营农场场部)。城镇化水平将在 5560之间。第十四条 主要城镇(组团)职能及规模三亚主城区三亚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亚风景名胜区服务基地。城市人口规模 35 万人。亚龙湾国际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近期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要高标准建设,不得进行大规模开发,要为今后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规模控制在 l 万人以内。南山已建有南山风景区和南海天然气转运基地、南海石油服务区、南山火力发电厂等。规划期内以发展旅游为主。预留远

11、期发展港口、海洋工业的备用地。规模控制在 1.5 万人以内。羊栏以发展热带农业和为旅游服务为主的未来城市发展备用地。人口规模1.2 万人。荔枝沟以热带种植业及研究为主的基地。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的城市发展备用地。人口规模 O75 万人。藤桥镇重点以发展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综合性城镇。人口规模 l 万人。南岛农场以发展热带农业、林业为主的国营农场场部。人口规模 O6 万南田农场发展热带种植业的国营农场场部。人口规模 1.5 万人。林旺镇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性城镇。人口规模 1.2 万人。崖城镇(含南滨农场)依托历史文化古迹,发展旅游、农业、工贸为主的综合性城镇。人口规模 2.7 万人。天涯

12、镇天涯海角名胜游览区和南山一海山奇观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人口规模 O8 万人。保港镇以发展渔业加工和海水养殖业为主。人口规模 1 万人。梅山镇以发展热带农业为主的城镇。人口规模 O35 万人。高峰重点发展热带农业、林业为主的城镇。人口规模 O6 万人。育才以发展热带农业为主的城镇。人口规模 O6 万人。雅亮以发展热带农业、林业为主的城镇。人口规模 O6 万人。第十五条 梅山、南山组团用地功能调整规划期内,梅山组团不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严格控制南山组团的规模,仅保留南山旅游观光功能和少量工业及配套用地。预留港口和海洋工业远期发展备用用地,但工业项目和用地的选择均不得与发展

13、旅游相冲突。允许根据需要将预留工业用地转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风景旅游用地,但不得将规划的风景旅游用地转为工业或其它与生态环境有冲突的项目。滨海地区规划第一节 规划原则和布局结构第十六条 布局原则综合安排整个滨海地区的各项功能需求,突出旅游业发展和主城区的职能。集中建设主城区,减少市域内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压力。严格控制重点地区的建设规模,本着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利用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布局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确定规划期内应建设的项目,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保护和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将林地、水系等自然要素连成符合

14、生态要求的整体。恢复自然河道等天然水系,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将整个滨海地区建设成具有热带特色、体现自然生态保护要求的风景旅游带。近远期结合。近期在各区内的适当集中建设,保留必要发展用地,明确划定本规划期内不可建设用地,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十七条 布局结构滨海地区为三亚主城区及藤桥、林旺、崖城、天涯、保港、梅山六个镇所构成的带状沿海地区。滨海地区的布局是以三亚主城区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延伸的带状组团式结构。东部的藤桥、海棠湾、亚龙湾以度假为特色,突出生态保护;西部崖州湾、南山一海山奇观、天涯海角以观光旅游为特色,突出名胜保护;沿海发展带以北的农田、山区以热带农业为特色,突出生态保护。第十八条

15、重点开发地区规划期内三亚市主城区集中发展沿三亚湾地带。大东海、荔枝沟、天涯海角等地区,要控制开发强度,集中力量完善设施,整治环境。努力消化掉市区及海坡现有闲置土地和空置房。严格控制新的土地供给。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重点开发地区相一致,避免分散建设。第十九条 重点保护地区及要求三亚市城市主要功能要限制在滨海地区为主的狭长地带。除部分基础设施外,不向纵深扩散。北部地区为生态保护和热带高效农业开发地区,作为滨海旅游带的背景生态区,并保证与沿海地区自然环境有良好的联系。沿海地带开发不宜连绵成片,要保护好山海之间、海与背景生态区之间、城镇居民点之间的林地和农田。规划区内要逐步减少并在规划期内最终取

16、消采石烧荒,恢复破坏的山体和植被。本次规划对下列地区提出明确保护要求:藤桥河两岸至海棠湾地区,按照风景区规划要求严格禁止在重点保护区内进行任何性质的开发。现有建设要在高标准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的规模,减少开发强度。区内要减少人口,减轻生态压力。区外的开发不得对本区造成污染。规划期内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救,恢复和完善区内的动植物群落,逐步将本区建设成大型滨海生态示范区。藤桥河口为生态保护区,规划期内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开发加以控制,以备远期进行高档次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开发。近期拟批出的“椰子洲度假村”用地,位于藤桥河口生态敏感地带,对景观影响较大,建议缩小规模,尽量减少其开发强度、控制建设容量,减少其对椰子洲地区生态景观的不良影响。亚龙湾组团在规划期内应以保护为主,新开发项目要相对集中和按高标准严格审批。突出度假,弱化观光,形成与三亚市域内其它地区的职能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