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47484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汇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一、关于全球化1、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 (德:乌尔利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 ) 2、经济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实体相互关联、相互促动和相互融通,从而逐渐趋成世界化经济整体的过程。 3、政治全球化:资本主义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大中东计划4、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种文化形式在“互融”与“相异”的两维张力的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互动,从而日趋于同步的、共通的发展。 (一)农耕与游牧文化

2、的冲突1、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概况距今一万年前,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养水稻为特色。还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 二、 世界文化交融与汇合的历程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

3、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欧亚大陆,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横贯于欧亚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因此,农耕世界较早地产生了文明。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

4、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公元前 2000 年至 13、14 世纪,游牧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步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为寻找生活资料,扩大生存之地,他们向农耕世界发起了多次冲击。其中规模最大的要算是公元 4 至 5 世纪的亚欧民族大迁徙和蒙古的西侵。2、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起的冲击浪潮1)第一次冲击浪潮:约前 2000 年代中期开始,欧亚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器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起的第一次冲击浪潮。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端,受到了来北方印欧人部落向南的冲击。东面,雅利安人使用战车和战马冲入印度。在西面,最早的

5、一批希腊人也是用战车和战马冲入希腊半岛,进人爱琴海文明中心的克里特岛。2)第二次冲击浪潮: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两大帝国兴起后不久,就受到了游牧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两大帝国基本上对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采取戒备和防御政策。公元前 200 年,汉高祖刘邦到大同东南的平城,匈奴冒顿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攻高帝于白登七日” ,被迫向单于的瘀氏纳了重贿,才得以脱身。汉武帝刘彻把长城一直延伸到敦煌西玉门关、置河西四郡,沿边设置烽燧,随时报警,目的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罗马帝国也采取类似的政策,它把多瑙河、莱茵河当作自然边境,把两条河上游的空缺之处筑起城寨来堵住缺口。帝国还在苏格

6、兰、英格兰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号为哈得良城 。公元前 138 年起,张骞出使西域。 3)第三次冲击浪潮:到 13 世纪,游牧世界又对农耕世界发起了第三次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作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蒙古骑兵战马日驰骋约一百四五十公里、大弓射程可达一百八十公尺,作战时善于分兵突袭,围歼人数远远超过已方的敌人。其攻击力的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阿拉伯帝国,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13 世纪末,第三次冲击浪潮渐渐平息。3、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的影响。1)游牧世界和农耕世

7、界之间扩大了通道,此都向对方学得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2)发动和卷入三大冲突浪潮的游牧世界的各民族,基 本上都渐渐融入农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3)游牧世界建立的帝国使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在客观上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之间的陆上交通。阿拉伯人的帝国除了发展了亚欧两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而外,还发展了连接红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 公元 732 年左右的阿拉伯人统治地区4)虽然游牧民办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也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但是,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后,就抵御

8、不住他们曾破坏过的经济文化的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及其后代也就构成了遭到破坏后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文化的交流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1)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向东方扩张和掠夺财富是十字军东征根本的原因。2)世俗封建主渴望获得土地和财富。 11 世纪时,西欧已经实行了长子继承制。那些有继承权的封建领主,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刺激下,贪婪的胃口越来越大,从而感到经济上的拮据。而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无地骑士们,并不因为无财产继承权而降低对生活的要求,他们更渴望侵占土地和掠夺财富。 3)商人们,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也想到东方夺取港口和市场,以便谋取暴利。 4)教会封建

9、主除具有对外掠夺的目的以外,还有特殊的目的,那就是要征服拜占廷的东正教、并迫使伊斯兰教徒改信天主教,以便抬高自己的地位,争夺世界霸权。 5)农民受了封建主的蒙蔽和驱使,参加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生活出路。6)11 世纪下半叶,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客观形势有利于西欧封建主实行他们的侵略计划。 2、十字军东征的历程第一次东征(10961099)于 1099 年 7 月攻陷了耶路撒冷,城中所有的穆斯林男女老幼及犹太人全部被杀。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后来西欧封建君主又组织了第二、三次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11601216)发

10、动的,目的是攻打埃及,但在威尼斯干预下转向拜占廷,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以后进行的四次东征都失败。 3、十字军东征的影响1)十字军东征促使意大利各城市发展了与东西方的贸易。2)十字军东征加强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3)西欧大量吸收了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 4)大量的东方物质文化传入西方。 (三)蒙古西征1、成吉思汗西征(12191223 年)成吉思汗的西征最先是以花剌子模为主要对象。 1219 年秋,成吉思汗率领 20 万大军分四路进攻花剌子模。 1220 年,国王阿拉丁穆罕默德弃都城逃走,花剌子模灭亡了。接着,蒙古军队向西扫荡到了里海,与一支来自基辅的俄罗斯军队相遇,俄罗斯步兵的战斧

11、,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蒙古人就这样出现在欧洲人面前。1227 年 8 月,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中兴府时死去。为了稳定的统治,成吉思汗将帝国领土分封给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死后由长子拔都受领)领有东自额尔齐斯河,西至咸海、里海以东的广阔地区;次子察合台领有中亚细亚一带、阿姆河以东的领土;三子窝阔台领有蒙古西部至中国新疆北部一带的土地;四子拖雷领有蒙古本部及中国北部。窝阔台继任大汗。2、拔都西征(12361241 年)窝阔台统治时期,决定继续西征,以基辅罗斯为主要征略目标。1236 年,术赤的儿子拔都率诸王子的大军远征欧洲。短短几年时间内,蒙古军队扫荡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家。1241 年,蒙

12、古军队侵入捷克境内,遭到捷克人民的坚决抵抗。1242 年 2 月,窝阔台大汗的死讯传到军中,按例停止军事行动,拔都经塞尔维亚、保加得亚回到南俄草原,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首都,建立了钦察汗国(1243-1480) ,又称金帐汗国。3、第三次是旭烈兀西征(1253-1258 年)1253 年,蒙哥之弟旭烈兀又率军开始西征。这次西征的目标是西亚、近东一带。旭烈兀很快征服了波斯全境,侵入两河流域。1258 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阿拉伯帝国末代哈里发穆斯塔辛阿拔斯王朝灭亡。1260 年 3 月,旭烈兀攻陷大马士革。但在同年,蒙大军在大马士革以南地区为埃及苏丹所败。从此,蒙古停止了西侵活动,征服冲

13、击的高潮过去了。蒙哥死后,蒙哥之弟忽必烈自封为大汗,把首都从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迁往大都(北京) ,并于1271 年改国号为“元” 。4、蒙古帝国西征对世界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1)它为中国与欧洲的交通提供了空前便利的件。13 世纪中期到 14 世纪中期百余年间,东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景象。蒙古帝国的版图,东起太平洋,西至多瑙河、波罗的海、地中海,南至印度洋,北迄北冰洋。在这幅员广阔的土地上,通用蒙古语,即可由欧洲至中国,毫无阻碍。在中国境内,驿站遍于全国,故交通尤为便捷,东罗马、西罗马及日耳曼之旅行家、商贾、教士、工程师等,皆得东来,贸易内地,自由传教。东西方两大文明开始了更加紧密的接触

14、。2)由于东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开通,中国、印度、阿拉伯、意大利等联系增强起来。印刷术、指南针等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欧洲;与此同时,蒙古军队进抵西亚,“中国织匠再次被遣送到穆斯林世界。当蒙古统治伊朗和中亚时期,中国的凤凰、龙、麒麟等图文花样被引入了穆斯林的丝织样中,这些文化进而传达到了蒙古人足迹没有到达的埃及、小亚细亚” 。四、中西方的航海活动1、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历程郑和是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显著的作用。从 1405 至1433 年,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曾经七次沿亚洲海岸跨南海、渡印度洋、远航至东非海岸。 记载

15、郑和出使西洋活动最著名的文献有四种;马欢的瀛涯胜览 、费信的星槎胜览 、巩珍的西洋番国志 、黄省曾的西洋贡典录 。从史料记载可见,郑和的航海活动基本上是与亚非诸国进行和平友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其和平的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通过“赦封”与“赏赐”等形式,展开外交活动;二是使节之迎送。如第五次航行中, “满剌加、古里等 19 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等偕往” ;三是进行贸易。郑和携带的丝绸、瓷器等与西方的珊瑚、狮子、香料等进行交换;四是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在郑和的七次航行中,仅有三次武力行动,也是起因于对方剽掠商旅、诈降而潜谋劫掠或对中国使节肆意侮辱。 2)郑和的航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

16、促进作用。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郑和从国内输出的物品和从国外输入的物品数量甚多,这对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起了刺激作用。郑和的船队所带的物品多半是中国的特产,如麝香、丝绸、色绢、青瓷、盘碗、铜钱、樟脑等。青瓷郑和从国外带回的物品更是丰富。他的船被称为 “西洋取宝船” 。这些“宝”包括各种香料、布匹、各种宝石,如珍珠、象牙、水晶、珊瑚、胡椒、椰子、槟榔、犀角、糖霜、翠毛等。海外奇珍,专供皇室及封建贵族享用。在郑和航海贸易的刺激下,在景德镇,明初有官窑 20 座后来发展到 58 座。其次,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随着郑和下西洋,侨居南洋的人增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参加居住国的建设事业,华侨在当地种植水稻、茶叶、甘蔗、春椒树、橡胶等到,有的还经营锡矿、铜矿等。使当地的经济繁荣起来。再次,从文化友好往来上来看,郑和的航行使中国与亚非诸国的联系加强了。郑和对东南亚与东非亦有巨大影响。在印尼爪哇岛有“郑将军之墓” ,当地居民与华侨奉为海神,出海者多往祈祷。在索马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