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4649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城市》二轮专题复习(姜莉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与城市专题(2011 山东高考) 图 3 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 2000 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 1、2 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 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 19822000 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 2000 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关于 2000 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M 处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P 处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N 处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Q 处A B C

2、D(2012 山东高考) 下图为 1982 年和 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 2009 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 2009 年的低C1982 年的 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 2009 年的高D1982 年的 2024 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 2009 年的多4与 1982 年相比,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 255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2013 山东高考) 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 5-6 题。 5

3、、图中、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6、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2012 山东高考)7、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自 1990 年至 2010 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4 分)(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 分)【考情分析】考试内容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了解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

4、分布;掌握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 1 次,属于一般知识,2012 年考查了 4 分的选择题,该知识侧重考查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中出生率、人口数量、比重、年龄结构的特点,难度一般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 0 次,属于一般知识,如果考查到则侧重考查世界上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及其形成原因;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掌握城市化

5、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知识点在近四年高考中考查了 4 次,属于重点知识,2010 年考查了 1 道 4 分的选择题,2011 年考查了 4 分的综合题,2012 年考查了 8分的综合题,2013 年考查了 8 分的选择题,侧重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不大【要点突破】核心要点 1: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典例】1根据第五次(2000 年) 、第六次(2010 年)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回答(1) (3)题。人口普查大陆地区人口总数10 年增长率 014 岁1559岁60 岁及以上受大学教育人数(每 1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第五次 12.7 亿 1

6、1.66% 22.89% 66.78% 10.33% 3 600 人 36.22%第六次 13.4 亿 5.84% 16.60% 70.14% 13.26% 8 900 人 49.68%(1)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2)不能通过表中数据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B十年后劳动力将逐渐减少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 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3)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数量大流动人口数量大A B C D【解析】 (1)根据年均人口增长率可以判断我国大陆地区

7、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2)由每 10 万人受大学教育人数可得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表格中没有显示流动人口信息。 (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绝对数量大;流动人口数量大不是我国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D(2)C(3)B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人口增长特点 分布地区人口问题“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高增长 阶段高出生

8、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过渡模式增长下降阶段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有些发展中国家已进入该阶段。“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应用练习】读图 5“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图 6“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 2)。图 5 图 6(1) 1998 年至 2004 年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呈零增长态势C总量仍呈增长态

9、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2) 按联合国标准,如某地区60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0或65 岁的人口达 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 1990 年以前 B1990-2000 年之间C2000-2004 年之间 D2004 年以后核心要点 2:人口迁移【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 亿人,图为“我国19822010 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3 分)(2)据材料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给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

10、带来的影响(5 分)(3)从 2005 年到 2010 年,我国地区流动人口比重发生明显的变化,试分析比重上升区吸引人口转移的主要原因(3 分)【答案】1、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项目 内容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 趋势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方向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 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 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2)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积极 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

11、约了教育和培 训费用,推 动迁入地的 经济发展对迁入地区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 剧 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 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对迁出地区消极 人才流失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 进民族融合和人种基因交流【图表点拨】【通关锦囊】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

12、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图甲) ;成年型( 静止型) 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图乙) ;老年型(缩减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图丙)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异常变化。a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右图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

13、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b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 如右图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 如右图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核心要点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典例】3、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 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 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按照距市中心付租水平高低划分,a、b、c 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工业区、商业区和住

14、宅区(2)图中 b1、b2 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 b2 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解析】 第(1)题,a 功能区距市中心近,地租水平高,因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最高,所以为商业区;c 距市中心远,地租水平低,为工业区;b 位于二者之间,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为住宅区。第(2)题,b1 接近市区,为低级住宅区,而 b2 位于城市郊区,盛行风的上风向,且接近景点,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 【答案】 (1)B(2)C 功能分区 形态 区位特

15、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区与低级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社会因素行政因素(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可用下图表达:(2)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置原则。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