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2463698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解决典型问题 ︳冀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决典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页教学内容,及33页练一练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解决问题里的例5、例6,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解决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连除或带小括号的简单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5给书问题,教材选用了学生有若干本书的实例,旨在学生学会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问题。例6已知两个部分的和,求两个单一量的问题。这两个例题是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解题思路都有一定的规律,两个例题的数据都比较简单,但解答问题的思路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学生具有用简单的图示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并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具有验算的习惯 信

2、息素养:对于白板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给书问题”“单价问题”的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2.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简单的图示记录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够比较清楚的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学生在发现数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体会解“移多补少”,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经历解决“给书问题”“单价问题”的思考过程。难点:理解并掌握解决“给书问题”“单价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当堂检测试题、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3、你们喜欢读书吗?你有你有几本课外书?(教师随机记录两个) 2、教师出示亮亮和红红的课外书,数一数,亮亮和红红分别有几本课外书?并提出问题:要使两个人的书同样多,亮亮要给红红几本? 3、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像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机选择两人的课外书数,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数据,让学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多媒体资源使用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出现的功能,吸引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从课前松散的氛围中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二、动手操作,理解“补差”算法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对后进学生适时辅导。 学

4、习要求:(1) 独立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2)同桌互相说一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并能将自己的想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展示学生的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鼓励其他学生质疑,学生们没有提到的问题,教师补充提问。方法一:9+5=14(本) 142=7(本) 9-7=2(本)方法二:9-5=4(本) 42=2(本)方法三:依次减1 9-1=8(本) 5+1=6(本) 8-1=7(本) 6+1=7(本),减了2本,所以答案是2.3、 比较三种方法,虽然想法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哪种方法最简单,(前两种)

5、,教师给两种方法进行编号。(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多媒体资源使用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的功能,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对三种方法的认识、比较。)4、 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法一进行梳理,加深理解。(1) 指名其他用方法一的学生,上台演示想法以及计算过程。(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4) 对比亮亮和红红,原来与现在书的本书,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5、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法二进行梳理,加深理解。(1)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以及计算过程。(2) 根据操作过程和算式理解

6、“移多补少”(3)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4)对比亮亮和红红,原来与现在书的本书,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6、对比这两种方法,优化算法。(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于两种方法的理解,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追问,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由“形”到“式”的转变,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义,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形成共识,优化算法,建立数学模型。)(多媒体资源使用意图:利用电子白板拖动和书写的功能,让学生在动态演示中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加深对算法的理解。)7、随机练习:亮亮周末又买来2本书,这次他要给红红几本书,两人才能一样多?学生口答8、利用课前学生提供的两个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给几本两人同样多,现在每人各有几

7、本?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业。9、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叫做“给书问题”,并引出“单价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三、图式结合,理解总体与部分关系1、出示例6:指名学生说说图的意思。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共27元,一双手套和4双袜子是54元,问题是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各是多少元?2、学生同桌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计算3、展示学生的作业。4、针对学生展示的作业进行讲解:一双手套和一双袜子是一双手套4双袜子里面的一部分,并画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5、这个结果对吗?怎样检验?6、教师随机加上一双袜子,让学生计算一双手套和

8、一双袜子的价钱。7、提问:要想知道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怎样检验?引导学生利用逆推的方法方法检验。(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展示、对比的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已知两部分的和,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单一量的问题,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典型问题,你学会了什么?五、当堂检测 1、教师出示当堂检测试题(数学课本p33:1题、2题、4题) 2、学生独立完成,答题时间5分钟。 3、集体交流,学生对于每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汇报。(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典型问题 总数:9+5=14(本

9、)平均分:142=7(本)给的书:9-7=2(本) 9-5=4(本) (9-5)2移多补少 42=2(本)答:要使两人的书同样多,亮亮要给红红2本。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使用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利用课外书的情境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会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一、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充

10、分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因此,在例5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 “移多补少”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对两种方法都有了认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这种方法简单”等问题,让学生建立解决“给书问题”的数学模型,先计算两个人相差的部分,再进行平均分。二、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表述。培养学生有根据地思考,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学生汇报解题方法时,根据学生的汇报,鼓励其他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

11、路,并及时的进行追问“9-5计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4除以2”引导对解题方法进行表述,让学生充分理解算式的意图,经历了由“形”转变为“式”的过程,让学生“据理说法”,才会让他们掌握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三、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养成检验的习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检验解题过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解答过程检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引而不替”,只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独立解决。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2、让学生说多一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不流畅时候,我总是急着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