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454983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 作者: 日期:第三课公民权利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本课内容的地位、结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一) 本课地位。本框是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从框题内容上来看,本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前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地位的具体化,也为后面政治生活实践、公民义务作铺垫。从立意的角度看,本框内容旨在增强现代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突出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关系。从现实角度看,学好本框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为学生了解权利做好理论指导。(二) 本课结构。本框教材内容按

2、照是什么怎么办的结构进行编排,逻辑性强,层次清晰。我之所以要阐释教材结构,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脉络,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思维能力。(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理解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激发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依据:这一教学目标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反映高一学生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本课的重

3、难点分别为 重点:1公民基本权利。2监督权和受教育权。难点:对政治权利和自由、财产权的认识和理解。依据:确立重点的理由:一是因为学生容易把基本权利与政治性权利,人身权利与社会经济权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为一谈。二是学生对政治权利与自由知之甚少。确立难点的理由是:学生日常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较少,此原则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透彻。二、说教法1、教学理念:本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主旨,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导。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突出活动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突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突现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活力。2、教法:我选择四层推进,归纳与演绎相

4、结合的方法。创设情境案例再现导入课堂;探究讨论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理性构建归纳知识分享成果;拓展运用授之以渔勇于实践。依据:以上教法学法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新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三、说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创建者和享有者。学生的不足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少,政治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本目内容的实际,本堂课我将采用情景探究式学习法达成教学目标。自主式探究法突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合作式探究法体现生生合作、共同探究,体验式探究法强调知觉体验、心灵感悟。依据:符合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一般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

5、认知方式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觉体验,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四、说教学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本堂课虚实结合,有声有色!1、导入新课 利用情景探究一活动导入,观看视频让学生先初步认知我国公民的权利。2、讲授新课3、通过学习,并解决一些易错点。关心时政的小辉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当这一选举结果宣布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会议还

6、同时选举栗战书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王岐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此得出结论:未满18周岁的公民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我们班选举班干部能不能说在行使选举权?由此强调只有在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只有在选举人大代表时才能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他情况用民主选举。我要强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这个知识点在考试中多次出现。政治自由。利用书中探究活动4、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结论。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5、监督权。教师安排学生阅

7、读教材第33页最下面的“探究与分享”并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总结:(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注意问题: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3)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人身自由情景探究三:学生分组表演以下情景,其他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利用四个情景表演,加深学生对人身自由权利的理解与掌握

8、。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36页内容。白板展示幻灯片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幻灯片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幻灯片三:住宅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幻灯片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9、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7、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情景探究四:Pm9:00 做完作业的小辉,拿出手机被同学转发的视频暖到了 白板播放视频记得杭州图书馆的拾荒老人吗? 他死后“遗产”惊人!结合视频思考: 老人生前将拾荒收入捐给贫困学子是在行使什么权利?财产权拾荒老人真实身份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说明老人享有什么权利?劳动权老人每月有5000元的养老金,说明老人享有什么权利?物质帮助权老人捐资助学是维护了寒门学子的什么权利?受教育权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老人开

10、放,是尊重老人的什么权利?文化权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财产权(1)重要性: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我买了一台电脑,放在书房里占有权我用电脑做课件、上网 使用权我把电脑租给某电脑打字房收益权我把电脑卖给别人处分权劳动权(1)内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3)意义: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

11、,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过渡语】财产权、劳动权和物质帮助权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中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受教育权属于公民哪一方面的基本权利呢? 受教育权(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2)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

12、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政策或措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材第3738页的“探究与分享”,完成第38页提出的问题:问题一:从三名同学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请把关键词填写在横线上。问题二:结合这段材料,请你和同学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安排小组发言,后作出总结。教师总结:(1)根据对话图

13、中最左边和最右边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通过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且是有物质保障机制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负担所需资金”“生活补助费”等字眼看到。根据中间一位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就使得学生读得起书,读书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可以通过“免费”看出。(2)这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对教育地位或作用的理解。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知识拓展】2016年9月9日,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14、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此校是小学母校)。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

15、、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8、文化权利(1)内容: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教师小结:活动经费由政府承担或买单,活动场地政府出面解决免费使用,有专门人员协助维护秩序等,都是国家或政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表现;国家或政府给予的这些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