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454968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2000字) 作者: 日期:试论当前我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及我们的做法(毕业论文)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便异常繁荣火爆起来,散文作家队伍的组成也纷繁多样,似乎包揽了现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这自然是经济腾飞,文化发达的好现象。但散文作家完全自由的写作内容又往往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今天我主要谈谈当前全国散文的基本走向。“走向”这个词值得我们推敲一下,什么是“走向”?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第二版,1543页)的解释:“走向”就是“向某个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当前全国散文向哪些方向发展。要弄清楚它们向哪些方向发展,那我们首先要考察当代文坛

2、上散文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散文界和评论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如何?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影响如何?它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读者大众尤其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的看法、评价如何?他们提供了哪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本和文学价值?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他们是为了借鉴,是为了借法,是为了使我们的写作得到启发和提高,那我们应该如何取法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一、当代散文处于什么状态?第一种状态: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存、相互激动。当代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众多散文作家和散文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动和变革,终于换来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并存、

3、相互激动的局面。多元共生表现在“大散文”的提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的出现,新生代散文(或新潮散文)的逸出,女性散文的发展及“小女人散文”的提出,以及通俗散文的大面积播种等方面。纵深发展是指九十年代的散文在八十年代打破单一的抒情言志的“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向文化、哲学、历史、思辩、人类心理深层意识等领域纵深发掘。当此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高,读者大众的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专门化的散文杂志创办比过去增多,全国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和泛散文化杂志的大量需求,使雅、俗散文各自蓬蓬勃勃地生存和发展着。同时雅、俗散文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颇有取长补短

4、和相互借鉴之势,两者相互影响着,相互激动着,共同构成这一片散文天地的生态;高雅散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更接近真理;通俗散文努力使自己更贴近读者,更贴近生活,两者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使自己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接受性得到更和谐的统一。这是当前散文的第一种状态。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大家知道,创造性的艺术一旦出现之后,必被人重复。艺术道路一旦被开辟出来后,跟着走的人肯定很多。正因为如此,那条艺术道路则越走越宽。余秋雨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文化苦旅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之后,全国许多二、三流的散文作家(姑且称之为“家”吧)或模仿,或因袭,或重复,不一而足,这种风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

5、之势。对于写作者来说,遮蔽在大师的阴影之下写作,真是一种不幸!不幸的是,许多作者连这种耻辱感也没有了,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以一点点皮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向艺术的艰难开脱自己的责任,甘愿为艺术的寄生虫。当前全国数千种报纸杂志,大量的散文作品质量平庸、短小局促、小家子气,缺乏深刻的思想,艺术性不高,没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每日都大批量地生产出来,精品比例少,传世之作更少。即使专业化的散文杂志,你打开一本来看一看,实在看不出有几篇可让人耳目一新,目光为之一亮。许多人跟在大师后面重复,学大师的文章,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看你拾人牙慧、袭人皮毛,还是别开一条生路?关键是你到底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路来

6、,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散文如巴金的随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成一家的贾平凹的散文,追求“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散文,沉浑雄厚的周涛的散文,揭示人生困境的史铁生的散文,在这个时代他们标示了他们的高度。可是当今文坛上,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天才与小丑不分,各种人物热闹非凡,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我们又要看到,许多默默潜心于艺术创新的人大有人在,老中青都有,这就是散文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即使他们暂时还不广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天总会有所回报的。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第三种状态: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这是有创造力的作家

7、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在当前中国散文界,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最明显、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依我看就是贾平凹。其次是张承志和周涛。他们这三个人是有根据地的,目光是开阔的,试验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张、周两人在有根据地这方面要比贾平凹差一些。张、周两人的散文是阳性,雄浑大气,虎虎生风;而贾平凹的散文是阴性,锦里藏针,虚实相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贾平凹出版有散文大系三卷,还有后来的散文集(比如坐佛),他的形象和笔法、文风和道理,愈来愈呈现开放的体系,读者读完了他全部的散文集就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贾平凹,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思想

8、、有痛苦、有苦恼、有无奈、有反抗的贾平凹。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读者也记住了他,评论家和作家同行也躲不过这样的山。第四种状态就是:注重理性,观照文化和历史,观照生命和人类,揭示被遮蔽的历史文化,呈现内在的人性和神性。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李辉、周国平、史铁生等人。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余秋雨,他不仅以其丰富的学识开文化散文的风气之先,而且探究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主题,影响了全国散文界。其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余秋雨、李辉等人为代表,以揭示历史文化的某些主题和某些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为写作特色,他们写得比较深厚和深透,观照文化和命运独到深刻。一类是以周国平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执著于对理性(或哲

9、学)、人性的观照和剖析,对理性和神性的追寻和思辩,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从理性入手到理性结束。一类是以史铁生等人为代表,揭示人生的惨淡、生命的困境、命运的无常和对自然的呼应。能够达到这些高度和境界的作家,在全国有多少,我不好具体地说,因为我并不想公开我所有的秘密,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好像什么都掌握在手的评论家,在这里我只是概括地谈一谈。我们概括性地谈了谈这四种状态。明确了这四种状态,我们就对当前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总体、高度的把握,它的走向也就容易认识多了。下面我们就概括地谈谈到当代文坛上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影响。二、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

10、品和影响目前全国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有这么几种,代表性作家如下(其作品略):1、大散文:倡导者贾平凹,代表性作家:余秋雨、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史铁生等。2、文化散文:开拓者余秋雨,代表性作家:余秋雨、李辉、王充闾等。3、学者散文(或思辩散文):余秋雨、周国平、李辉、张承志、谢冕、李洁非等。4、老生代散文: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5、新生代散文(或探索散文,或新潮散文):斯妤、于坚、苇岸、王开林、原野、李洁非等。6、女性散文:杨绛、马丽华、斯妤、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蕙、楚楚、叶梦、苏叶等。(附带提提“小女人散文”)7、通俗散文(或大众散文):作者是人民大众,平民百

11、姓,或者达官贵人,等等,遍地都是。代表性的作家谁也说不出,只能是“无”。影响:1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争议较多,备受关注。2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大手笔,备受好评,走红,很有争议。 3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4深入文坛,广泛影响,高品位。5蓬勃发展,大有前途,富有活力,富有探索性。6影响不一。(我原来对她们关注不够,此处只能一言以蔽之)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目前全国散文的主要走向几种散文的主要走向:1、大散文走向开放化,壮大化(壮大自己的艺术和精神)首先说大散文。“大散文”的观念是贾平凹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走向大散文一文中说:“新时期文学以后,诗歌界小说界发生了许多革命,唯散文界进度

12、缓慢,虽然普遍的摈弃了杨朔模式,但又写得内容琐碎,文笔靡弱,典型的例子是处处可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等等的篇什,?”然后他分析了这种散文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散文界本身的原因和散文作者的原因,便宣告:“正是面对于散文的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大散文概念?,我们的粗略想法是: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视散文为一切文章,以不包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以野莽生动力,来冲击散文的篱笆,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这就是贾平凹在1992年最初提倡的“大散文”观念。

13、它一出来即得到散文界、评论界热烈的呼应和探讨,但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尤其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他创办的美文发刊词提出的“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混同于“大散文”和“美文”进行批评。如北师大的文学评论家刘锡庆先生就批评说:“大散文,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新意。这提法本身就是很陈旧的。古代非韵非骈即散文就是十足的大散文,现代叙事、议论、抒情三位一体也是相当宽泛的大散文。”“散文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的重要原因。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现在重新鼓吹大散文,既无视除诗外,作为一切文学母体的散文在自然演

14、进中不断分化,净化的发展规律(小说、戏剧、新闻、评论、报告文学、杂文等皆相继独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又悖离不同审美特质的不同文体不宜混同。混同异质文体只能增添混乱,延缓其健康发展的文体界划科学,是向后看,开倒车,是不足取,不足法的。”(见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选刊94年第3期)刘先生的视点和贾平凹的视点有所不同,贾平凹的主要视点在于文章的内涵和写作范围,刘先生的视点主要在于“文体”,所以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两者是有区别的。刘反对大散文,主要是从文体的划分来说;贾提倡大散文,主要从散文形式的广泛和内涵的真情、博大来说的。我们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争议是好事,没争议连个声都没有就消亡了,那是彻底的自行的无效。但凡一件事,一个人,有争议正表明着它/他起着作用,否则便无人理会了人们连理都懒得理,那就是一种荒漠状态,既不知有没有人赞成,也不知有没有人反对。虽然招来一些批评,但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念和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