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448574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作者: 日期: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汉初政治”,懂得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无为而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

2、“布衣将相之局”,懂得国君将相不必贵胄的道理。 通过学习“清静无为政策”,懂得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的利益。 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汉承秦制”、“汉武帝”、“光武帝”、“分裂”、“统一”等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光武帝重振国势,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演化为分裂局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和的推进又使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汉承秦制 1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指出:西汉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删繁就简,承袭秦制。分析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如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承

3、袭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此外还承袭了秦朝的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2。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1,从辩证的视角分析,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分析汉不完全承秦制:其一,汉初的政治体制虽承袭秦朝,但政令施行则宽简舒缓,与秦朝之急切苛刻全然不同。其二,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义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此外,他们还利用控制盐、铁等资源,减免百姓赋税,与朝廷争夺民户。平日,他们还豢养了不少宾客,为其

4、出谋划策,通过各种方法与朝廷分庭抗礼。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与打击其势力的增长。结合“知识链接”,指出: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将支郡削去,收归中央,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侯王制造了“吴楚七国之乱”。 可以拓展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原因的相关知识:第一,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一旦出现反叛,就无人拱卫中央政权。刘邦不愿重蹈秦短命的覆辙,于是便大规模地分封同姓诸侯王,以便有足够的屏藩中央政权的力量。第二,由于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很短,人们对这一制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人误将秦的暴政与郡县制

5、的实行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反对推行郡县制,但同时又认为分邦建国体制也不错,同样有存在的必要,两种制度可以同时实行。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刘邦,于是他采取了封邦建国体制与郡县制的混合体。在诸侯王国之下,依然有郡县,这些属于诸侯王国的郡被叫作支郡,名义上虽属于中央政权,实际上在诸侯王的直接管辖之下。 还可以拓展西汉封邦建国体制与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异同点,指出:两者在内容上大体相同,但后者有所发展。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特点是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给受封者。土地、人民皆为封君世袭占有。战国时代,赵、秦、齐等国的分封已有所不同。当时的封国需奉行国君统一的法令,封君

6、在封国内只有征收租税的特权,封国执政的“相”,也由国君所派遣。西汉承继了秦时分封列侯的制度,又在列侯之上加上诸侯王一级。所封的诸侯,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布衣将相之局 1结合课文小字,分析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过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列为主要内容,军功授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的现象开始出现;秦末战乱、楚汉战争进一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至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贵族政治行将结束。 2结合课文小字和“名家史论”,介绍布衣将相之局的内容,指出这是秦汉时期的一大变局,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评价布衣将相之局的影响:布

7、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对其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其保持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不那么森严,注意选拔人才,提倡节俭等。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黄老之学原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介绍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指出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当政时期,大约存在150年。宣王时代臻于鼎盛,前来游学者达上千人,被赐为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人,孟子、荀子等著名学者曾在学宫中教学、研究。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创办

8、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提倡学术自由,宽待学者。它的存在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显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提问: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原因,结合“练习与测评”l指出: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黄老思想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反映了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吻合,这也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因此,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以此突出统

9、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利益的观点。再结合课文小字,让学生解释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2.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以农为本,减轻田租废除族诛、连坐。 分析黄老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评价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的作用,指出: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可结合“读图学史”),但一味因循,也易 积聚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可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1知识链接 r 使学生了解西周、战国、西汉三个时代分封制的特征,进而理解随着诸侯王政治、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中央集权政府受到严重威胁

10、。 2读图学史 显性信息:粮食的充裕、稻是主食;制陶技术的高超、仓廪建筑的形制、审美观念;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隐性信息:宗教信仰的凸显、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重农思想、人们生活的富裕、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3练习与测评l 汉承秦制。这是因为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删繁就简,仿效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监察制度、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基本承继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汉又不完全承继秦制。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但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所封的同姓诸侯

11、王,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4练习与测评2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黄老思想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反映了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吻合。因此,汉初君主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凡事一味因循,不做积极的应对,也易积聚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带来的

12、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5练习与测评3 小论文基本思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秦末的陈胜、昊广大泽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表明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行将结束。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为我国历史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铺平了道路。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1汉承秦制 西汉建立之后,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继了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包括: (1)中央职官制度采用秦制。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在皇帝之下,设置十余个主要的朝臣:丞相、太尉、御

13、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这些大臣的职掌也与秦制相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秦汉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并不确切。“三公”是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称呼,以至于战国以后,人们习惯上把“三公”当作“天子之相”的代名词。所以,秦时在习惯上仍称中央最高官吏为“三公”。但秦汉并没有实行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并称并不能说是并列三公,御史大夫虽是副相,但与丞相的地位相差甚远。“三公”真正成为法定官名,那是东汉成帝时的事。同样,西汉的“九卿”也是习惯上的称呼,并非固定官制。汉代丞相、御史大夫之下的一级,为中二千石,史书上称之为“诸卿”,也即众卿的意思,数量上

14、也不止是9个,彼此也没有等级之分。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始于新朝。 (2)地方政区实行郡县制。汉代地方政区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以郡辖县,县辖乡,最基层的组织是编户齐民的什伍之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上计制度,上报地方户口、垦田、赋税等数字,作为对郡县长官的成绩考核。郡县制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朝廷政令的下达和施行,对巩固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秦汉之间的政区体制,还有很大差别。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秦王朝的政区体制是单一的郡县制。李斯反对分封秦始皇的诸子为王,这是继承商鞅以来秦国的传统做法,主张有功劳受封赏,“诸子功臣以公赋税赏赐之”。所以,秦虽也有分封,但所封的“列侯”只有

15、在封地之内的征收赋税特权,并无封地内的行政权和兵权。汉初,刘邦先封异姓王7人,诸侯王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汉初异姓王的封域约占汉疆域的一半,实际上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度的并行。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又大封同姓王,以作朝廷屏藩。到高祖晚年,子弟同姓王者9人,占据35郡,再加上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异姓王(长沙国),共l0国,l0国地域连成一片,总封域占西汉疆域一半以上,而朝廷直接管辖的仅为l5郡,地域更比汉初缩小,施行的也是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虽然承继了秦朝的制度,但汉初的基本国策和政令施行却与秦大不相同。汉初统治者以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作为施政的指导方针,多次下令减免或废除赋税徭役,以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使得社会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与秦朝急切苛刻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 2叔孙通、张苍 叔孙通,又名何,薛(今山东滕州南)人,以文学见长。秦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