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6.3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4449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s 6.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news 6.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news 6.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news 6.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news 6.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ews 6.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s 6.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6-3NO.1 宁波:句章故城考古再获突破性进展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方格米字纹硬陶罐2011 年 2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句章故城进行勘探试掘时,在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东南癞头山周边发现了春秋末叶至战国中晚期的城址文化堆积及城内相关遗迹,这是继 2007 年至 2009 年考古确认句章故城的具体方位后,句章故城考古再次获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干栏式木构建筑局部句章故城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按嘉靖宁波府志等地方文献记载,句章故城最早为越王勾践所筑,建城时间约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473 年(周元王三年)前后,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明确的科学证据的支撑。200

2、6 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句章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7年 11 月至 2009 年 6 月,先后三次组织考古人员对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进行勘探试掘,相继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砖块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瓷、漆、木类生活用具,并揭露出同一时期的倒塌官署建筑堆积、木构建筑基址等遗迹现象,从而解决了后世文献中关于句章故城地望的争论,确认句章故城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仿青铜礼器原始瓷片2011 年 2 月中旬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句章故城考古工作,通过为期三个多月的勘探试掘,在距汉晋时期句章城址不远处的癞头山周边所布的一

3、号和二号两条面积约 15 平方米的试掘探沟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具有典型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印纹硬陶罐、瓮,原始青瓷罐、杯、豆和泥质黑皮陶罐、豆、盆等生活用具,其中不乏等级、规格较高的器物。如在二号探沟第文化层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早期仿青铜礼器原始瓷罐残片,即常见于越国贵族墓中;同一地层中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也大多制作精良,规格较高,当非普通民宅所用。筒瓦、板瓦在一号和二号探沟中,还各发现有一处倒塌建筑基址和一座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特别是在二号探沟第文化层下发现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其底部先以交错堆叠的木桩形成承重支柱,柱上铺一层木板作为活动面,木板外围圈以一根横木,横木外再支立柱加固。从该建筑上部

4、倒塌堆积情况看,当时的屋顶应铺有一层茅草,茅草之上另覆以板瓦和筒瓦。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用工考究,与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构建筑风格既一脉相承又个性独具,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从地层叠压关系看,该建筑的使用年代应为春秋至战国时期。这些发现,将句章故城的始建年代以及宁波地域的建城历史前推到了距今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后世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互为印证。NO.2 16 座战国平民墓再揭中山国面纱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神秘的中山国又有了新的发现。日前,河北省文研所组织的考古队在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了一处墓群,初步推断为战国平民墓群,属于中山国时代墓群,考古队已完成对整个墓群的勘探

5、工作,并对一座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铜带钩、铜削、刀币等物。据悉,在平山境内的中山古城遗址区范围内,目前发现的平民墓葬不多,这个平民墓群的发现将为研究中山国提供更多的素材。昨日,记者随同省、市文物部门一同来到了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考古现场。“中山国”再现 16 座战国墓“此次发现的战国墓群在平山两河乡张杨村,在上世纪 70 年代发掘的中山王陵南面一公里左右,迄今发现 16 个墓葬。 ”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透露,此前进行勘察时发现这些墓葬是长方形,而且有夯土, “这是战国墓的特色,目前发掘的一个墓出土带钩和铜刀等器物,初步推断是个战国平民的墓葬。 ”昨日,记者在平山县张杨村村口广场上看到,这里

6、聚集着 30 余位前来帮忙挖掘的村民,人头攒动中,不少人谈论着墓群排列的形状。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地下 2.4 米深的地方仔细做清洁和整理工作, “这里南面有 7 个墓,北面有 9 个墓,现在正在对南面的 7 个墓进行挖掘。 ”一名拿着“洛阳铲”的考古队员指着墓群介绍。据刘连强介绍,考古队从 5 月 20 日开始勘探,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式挖掘阶段。其中,一号墓已经基本挖掘完毕,二号墓棺板已经露出,可以看到棺板上的纹路。一号墓木棺长约 2 米、宽约 88 厘米,棺下有垫木,以防止木棺塌陷。但从现场情况来看,由于时间太久,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使木棺和垫木变成了“木灰” ,垫木无法支撑起木棺重量,所以木棺

7、塌陷了将近半米。一号墓主人或为“富民”“这个人腰上有铜带钩(装饰品),右手边还握有刀币(战国时期中山国钱币),另外脚边的铜削(装饰品小刀)都是他随身下葬的物品。 ”刘连强告诉记者,据推测,一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年龄约 40 岁上下的男性,从表面上看表情从容,应该是正常死亡,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式放置在木棺中。 “墓群中 1 号坑的墓主人牙齿完整,尸骨完整,有利于挖掘后期的研究工作。 ” 而从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主人应该不是王室成员,而是一名平民。刘连强说,从一号墓的形状上看,也并非公爵王后之类属,倒是和民葬的规格相同。“在现在已经开始挖掘的 7 个墓中,我们发现其中除了一号墓之外,其余 6 个墓

8、都是两两相邻,这种排列说明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但具体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连强告诉记者,这种两两相靠的墓,与相隔1300 米处的中山王和中山王后的墓地十分相似,可以初步猜测这些坟墓组是夫妻合葬的结果,不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随葬品和史料记载指明。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刘连强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以及相邻墓主人的关系还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是通过出土的刀币、青铜削、桥梁币、铜带钩四件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家庭应该较为富有,属于一名“富民”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办公室副主任梁勇则告诉记者,从出土的刀币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出墓主人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人。 “在战国时期,

9、只有中山国使用的是刀币。而自赵灭中山国之后,赵国就已经使用三孔布币。 ”平民墓群再揭中山国面纱据悉,战国中山国是由来自太行山区的北方民族在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国家,一度和战国七雄比肩,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历史记载不多,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国” 。上世纪 70 年代河北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掘了包括两座王墓在内的几十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就有“夔龙纹铜方壶” 、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 “十五连盏铜灯” 、 “银首人俑灯” 、 “双翼铜神兽”等珍贵文物。这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战国曾侯乙墓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2001 年 3 月名列“中国 20 世纪

10、 100 项考古大发现” 。按照规划,河北省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赵邯郸故城王城遗址、元中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争取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其中,中山古城遗址项目将包括平山中山国遗址和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灵寿故城村)。 “应该说,这个战国墓群的发现,对我们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都有很大好处。 ”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中山国的平民墓群发现的还并不多,而平民墓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墓群的发现,也能帮助专家更好地研究神秘的中山国。 “该平民墓群距离中山古国遗址不远,又与属于中山战国时代。不难推断,该墓群应属于

11、中山古国境内,应列入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规划范围内,一起申报该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市民有望走近考古现场与此同时,张献中介绍,此次战国墓群的发现和挖掘适逢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时,因此,省、市文物部门也将借此机会向全省乃至全国宣扬“勇敢、不屈、豪爽”的中山国文化。6 月 11 日,省市文物部门将推出“穿越千年时空,探秘中山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对新发现的张杨村墓群进行深入考古发掘,届时市民将有可能亲临正在发掘的中山国张杨村墓群考古现场。在中山王陵、中山国文物展的参观过程中,还将依次向公众展示如何用专业工具确定墓口,清理墓内填土、棺椁和尸骨遗物,拍摄与录制考古图像,转移墓葬遗物等发掘墓

12、地的全过程。此外,6 月还将举办一次高峰论坛,届时将请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传承中山国历史文化、如何打造出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探索和研究。NO.3 北京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残陵即将修缮来源:浙江文物局网站十三陵最后一座残陵将修缮北京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残陵裕陵即将修缮。担任裕陵修缮工程总设计的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昨天宣布,裕陵修缮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裕陵修缮工程启动仪式将于 9 月 5 日举行。韩扬说,对裕陵的修缮保护手段与其他陵寝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祾恩门展示手段有所创新,根据现存实物遗存、历史照片,并参考同期同类建筑形制,形成“明代外壳清代心”的建筑风格。 裕

13、陵是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民国年间,裕陵祾恩殿、祾恩门被毁。至今,裕陵殿门均成遗址。NO.4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领导调研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来源:浙江文物局网站日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官忠一行来到我市瓯海区泽雅镇,调研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建设情况。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崔卫胜,瓯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文献等陪同调研。段勇一行先后走访了洋坑村、水礁坑村、横洋村、唐宅村等指南针计划示范基地,实地查看了造纸作坊、水雄及腌塘等,对传统造纸生产性传承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查。随后参观了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和造纸体验园区,充分肯定了市、

14、区两级对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段勇指出,泽雅古法手工造纸技艺与工艺环境是活态的存在,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要注意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对此要形成一个具体的思路,制定规划,着眼点是将当地特色的文化形态,包括生产设施、生产方式、生活环境进行系统完整的保护。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还要协调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考虑外观风貌先保护,内部设施逐步改善,将传统元素、文化符号长久地延续。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欧美传入我国的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

15、原全性。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建设是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试点项目。NO.5 广东狮雄山古建筑遗址有新发现陀城或藏身五华来源:浙江文物局网站31 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五华狮雄山古建筑长乐台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通报,经过近 5 个月考古调查勘探发现,狮雄山汉代该遗址的面积比以往估计的 2 万平方米多出 10 倍,汉代早期的建筑构件和遗物遍布狮雄山各个区域。专家因此推断,2000 多年前赵佗所建佗城(汉城)或藏身在长乐台下。记者 31 日在现场看到,考古队通过刮削边坎、断崖,观察剖面及发掘探沟共 18 条,面积共 125 平方米。发现文化遗迹建筑基

16、址 1 处、沟 17 条、灰坑 16个;文化遗物主要有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石凿、石斧、盂、陶片等,纹饰有方格纹、戳印纹绳纹等。据现场专家介绍,秦代县城的城廓为 400 米见方(秦制),除广州的越王台外,目前广东广西两省发现的秦代县城城廓都没有超过 300 米。而长乐台南北走向 400 多米范围内,均分别挖掘出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石凿、石斧、盂、陶片等文物。如此大的范围,绝不仅仅是赵佗建一个长乐台迎接汉朝的圣旨那么简单。此外,据元和郡县图记载,故佗城在龙川东北 175 里。狮雄山古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与这一记载相吻合。据此分析,古佗城或许就沉睡在长乐台下面。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于 1982 年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4 年至 1990 年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曾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过 4 次考古调查、发掘。遗址年代初步定为西汉前期。1989 年 6 月,该遗址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 1 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联合组织了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