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2020年7月整理).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1 2014 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2014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 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
2、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如“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 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 分) 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 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 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 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
3、景中寓情”的表达 方式。 二、 2014 北京卷 “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 本题与 “月” 的意象相关。 完成 题。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 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 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 是(2 分)(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
4、她所吟的“冷月 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 分)( )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7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花”中未涉及“月亮”。 A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烟 笼寒水月笼沙”也一样,其他三项均未使用这一手法。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名著的具体内容,比过去的死记硬背多了一点推 断与趣味。题中诗句是红楼梦第 76 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之语,湘云出句为“寒塘 渡鹤影”,黛玉对曰“冷月葬花魂”。而且从题干中“多病西施”“人生的写照”等词语也
5、可将答案确定为林黛玉,因为黛玉体弱多病。在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描写。 三、2014 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学 海 无 涯 2 2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
6、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 分)(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 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 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 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 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 王象巽游曲江)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 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7、 1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中花正好,藤梢 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 故 C 项错误。 B E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B 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 巢,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 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 而今“文物尽”,且很多“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 A、D 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 项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 。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 隐居山林之情
8、)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 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所以 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因此我们知 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 而未果” ,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 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 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
9、体验,感 悟诗人的情怀。 【诗词鉴赏】 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 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 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 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 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 寄托感慨。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 ,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 , 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 ,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 刺眼 ,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 抑扬顿挫,极
10、生动之致。 ” 四、2014 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学 海 无 涯 3 3 12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 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
11、的遐想。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 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 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 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 “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 “白云” “春草” “静渚” “闲门”则充满静穆淡 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
12、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 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 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 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 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 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 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 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
13、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 的时间进程。 “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 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 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 ,为远望。近看则“春 草闭闲门” ,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
14、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 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 静的。门“闲” ,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 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 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两句以景带叙, 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 “水源” ,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 ,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 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 “随
15、”字简 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 “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 ,或指道士居所“门 外景” ,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 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 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 ,刷新了松色, 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 ,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 尾联的“禅意” ,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 ,却浮起“禅意” ,从幽溪深涧
16、的陶冶中 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 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 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 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 而使诗人领会出 “禅意” , 因而诗人用 “与” 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 学 海 无 涯 4 4 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 “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 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五、2014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双调 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 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