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442458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 作者: 日期:改革创新路 跨越发展中白银区“两基”工作纪实白银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是白银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铜城”闻名遐迩。近年来,全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科教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称号。2004

2、年白银市被香港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在首届中国城市博览会上被提名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随着白银矿城资源型经济转型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迅速崛起,过去的“中国铜城”正在变成今天的“西部科技新城”。党政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助推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兴教育之本在两基”,这是历届白银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1994年,白银区实现“两基”目标以来,始终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资金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作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白银区委、区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3、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安排全区教育工作。每年将教育经费统一规划,优先保障拨付;连续4年将教育资源整合项目列为政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实施。2009年,又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列为区政府“惠民实事”之一,重点保障,整体推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明确了乡镇、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和任务。教育、发改、民政、财政、编办、人社、文体、卫生、审计、统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全区教育持续发展。区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学校,检查和指导教育工作,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教育工作排忧解难。区人大和区政协常委会每年都把发展教育列为重要议政内容,听取

4、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组织代表、委员视察调研教育项目,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两基”迎国检工作启动后,白银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梁蓉兰第一时间调研,指导全区“两基”工作开展情况;白银区政府区长李兰宏亲自挂帅,安排部署迎检工作;区财政拨付迎检专项资金35万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把普及程度和扫盲培训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关键近年来,白银区按照“普及程度抓控辍、扫盲脱盲抓培训”的思路,逐步完善“控辍保学”机制,确保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断加强文化技术培训,确保脱盲人员提素质、增收入。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控

5、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分片承包制、一把手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动员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任务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社(社区)和家庭,把管理和教育的任务落实到学校、家庭,各有侧重,合力推进,逐步形成了“控辍保学”工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负责实施的局面。组织开展“控辍保学活动月”活动,乡镇工作人员和教师深入农户,摸清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情况,及时劝返失学儿童。创新扫盲机制。1994年“两基”达标后,白银区在扫除新增文盲的同时,坚持“脱盲”与“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学法律相促进,将扫盲重点工作转移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两后生”培训上来,重点扫除“科盲”“法盲”

6、,促使扫盲对象提高了劳动技能、提升了自身素质、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时也提高了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近三年来,白银区共扫除新增文盲29人,巩固率100%。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职成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双后生”培训,培训人员35000余人次。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职能作用,坚持从“督政”“督学”两个方面,督促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履行“两基”工作职责。区“教育督导工作团”坚持每2年对乡镇“两基”工作进行一次督导评估,每年对近三分之一中小学“两基”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并形成全面、详实、科学的督导报告,为全区“两基”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

7、依据。建立扶贫帮困机制。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我区结合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根据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居住和分布情况,适时扩大了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新建了区八小、区九小、异地新建了武川新村学校,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春蕾计划”“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加大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帮扶力度,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坚决兑现“义务教育,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是一项需要不断投入的事业,投入了效果不一定马上显现,不投入问题和差距就会很快出现”这

8、是白银区历届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是教育发展需要,无论困难有多大,政府都会千方百计筹集,尽其投入。从2003年开始,区政府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依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区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中优先安排,及时拨付到位。2006年至今,白银区累计下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5549.2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22.6万套。2008年以来,全区教育各项投入累计达到6.39亿元,教育经费“两个比列”“三个增长”全面得到落实,城市和地方教育费

9、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额拨付用于教育,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70%以上用于教育。1994年白银区在全省首批“普九”达标以来,由于独特的区情区位,基础教育建设底子薄、规模小、标准低,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危、旧、破、差现象十分突出。2004年以来又接纳企业移交学校15所,这些学校危房面积大、设备落后、短缺。使得我区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越加繁重。即便如此,区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区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多头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全部消除了C、D级危房,中小学危房比列远远低于国检指标。实施教学设备配套工程,为学校配备

10、电教、音、体、美、卫教学器材、图书以及理化生实验仪器,装备了各类功能教室,使得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全部达标。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52座,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5年时间内,累计投入资金1.53亿元。仅此,为“两基”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赞扬。2010年,由于区级财力困难,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目标没有实现。针对这一实际,2011年8月份,区财政一次性追加投入2066万元,在省上规定的时间内补齐了全部教育经费缺口。针对中小学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2011年,区政府再次投入870万元,用于音、体、美、卫教学器材的购置,

11、确保中小学教学器材配备达到国检标准。坚持把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布点分散、生源缩减、学校发展艰难;城区中小学校舍师资紧张、班额偏大、优质教育缺乏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区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优质化和公平化。为此,按照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要求,白银区坚持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效益,边建边撤、均衡发展”为原则,以促进学校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目的,2008年底,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白银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案。计划利用6年时间(2009年2015年),分

12、三个阶段,撤并和改造一些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力量提高保留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2008年以来,我区先后撤并中小学及教学点61个,新建小学2所,改扩建中小学22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小学向村镇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高中向城市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的目标。为了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委、区政府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作为政府近期工作的重点,从土地划拨到资金配套,从人员安排到部门协调,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保障。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移民搬

13、迁,先后无偿划拨土地150亩,用于区第八小学、大坝滩明德小学和武川新村学校建设;投入巨资进行教育教学器材配备,积极改善保留学校办学条件;购置校车2辆用于四龙学区上下学接送学生。区教育、人事、编办等部门对保留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补充、对整合学校的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分流,优化了结构,提升了素质。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围绕寄宿生的“医、食、住、行、学”,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在农村推行小班化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城区大力推行教育阳光工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推行“阳光分班、均衡分班”制度,加强

14、学籍管理,严格控制班额,促进了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防止了义务教育段重点校、重点班的产生,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真正让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成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把建设人员齐备、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抓手。配齐人员,优化结构。2009年,按照学校规模和实际情况,及时对各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核定,足额配齐各学科教师。综合考虑学校布局调整,学科专业、年龄等因素,对企业移交学校及地方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和调配,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整体提升了队

15、伍水平。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近年来,我区重点推进四项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2006年以来,从省内外重点院校择优聘用和招考429名师范类优秀本科毕业生和15名硕士研究生,补充教学一线,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素质。实施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对全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实行竞聘上岗,初步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从机制上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提高广了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实施农村支教制度。全面推行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学习制度,并将农村支教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基本条件,确保了制度的全面执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抓校长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和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整体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2009年,对全区中小学校长进行集中岗位培训,并颁发了任职资格证书。2010年,选派中小学校长40余人次到江苏挂职锻炼;今年5月份,分两批选派中小学校长40余人次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有效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离职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业务能力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1.5万人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