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2410807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化常识(2020年7月整理).pdf(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 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龀、龆龀(tioch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笄(j)年】指女 子1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对酒示行简) 【束

2、发、成童】指男子1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 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 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庠(xin)】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

3、校,或泛指学 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 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 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 而得名。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学 海 无 涯 2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 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

4、化, 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 子生。 【国子监(ji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 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 “秀才”。No1:“案首”)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No1:“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No1: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

5、中,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 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 可以叫进士及第。 官职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 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

6、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 都是宰相。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代完全定型: 吏部:掌管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 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祭祀、教育、科举、外交)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学 海 无 涯 3 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屯田水利等事宜的机关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 户、礼、兵、刑、工,各部

7、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 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别名:言官、言路、谏官、台谏、监官、垣官、给事中 【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 机构。秦汉以御史负

8、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 宪台、乌台。(苏轼“乌台诗案”)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别称:缙绅, 衣冠。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 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 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 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

9、侍郎以下的高 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 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 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 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 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例如:品 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例如: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 子颍由南麓登。(登泰山记)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 媒来。(孔雀东南飞(并序)) 【里正】古代的乡官

10、,即一里之长。例如:令以责之里正。(促织) 学 海 无 涯 4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例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1.拜:授予官职。 2.除:拜授官职。 3.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指官员生时,死后叫赠。 4.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5.守、知:任太守,任知县 6.起:起用。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7.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1.徙:调任官职。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新唐书韦丹传 2.调、调授:调动、迁调之意。有时也指升官。 3.出、出官: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京官外调。与“入”相对应 4.换:更改官职 5.改:改任。 6.转:调任官职。 7.迁

11、: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 迁谪意。“左迁”(表示贬谪)与“右迁” “累迁”(表示升官)。 1.加:升职。兼职。例:赐金帛。加秩二等。宋书隐逸 列传 2.升(晋):升官。加官晋爵。 3.超:破格提拔。例:帝深遇之,超拜御史中丞金史列传第 六十二 4.擢、超擢、拔擢:提拔、破格提拔 5.提:提拔 6.甄拔:甄别选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 十余人。李白与韩 7.陟: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1.左迁:贬职。 2.降(贬):降职。 3.谪(迁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免职

12、 1.罢:免职。 2.黜:废除,免职 3.免:免职。 4.革、褫(ch):革职。 5.废:废除。 6.夺:罢官免职 1.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学 海 无 涯 5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5.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6.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 州。 7.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项羽本 记) 8.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 晦传 9.守:代理官职。

13、如: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 志王修传) 辞职:告老(官员年老辞官) 解官(辞去官职)、请老(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乞骸骨 引病、谢病、移病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 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 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丁忧、丁艰】: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 指官员居丧。丁内艰,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父亲去世。“丁”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夺情】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 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 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

14、的人为官,称为“夺情”。 【服除】:守丧期满,也用“服阕”。 【起复】:明、清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也用“起故官”、 “复故官”。 1.用事:掌权,主管。2.视事:在任,在职;办公。3.听事:办公的地方。 4.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5.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 伊始”。6.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8.坐:因而获罪;定罪治罪 践祚,指即位,登基。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旧唐书于休烈 传。践祚(登上王位。祚:君位);践位(即位,登上帝位);践极(登帝位) 登基又称即位,即皇帝即位,开始做帝王。 继位:继承王位或帝位。 下车: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

15、 帝之后于蓟。” 还可以这样说:南面、荣登大宝、承大统、“登极”、“登庸”、 “御极” 南面称孤 北面称臣 谥号 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 学 海 无 涯 6 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朝 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 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私谥: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 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 记) 【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寡人闻赵王好音。(廉颇

16、蔺相如列传)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 【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敢犒从者。(左传) 【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 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 “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 “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 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为殿下,侯 王不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封禅】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按照史记 封神书张守节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 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