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3961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2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普通心理学复习最新内部讲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考纲要求 1.心理学研究对象 2.心理学主要流派 (一) 心理学研究对象 宏观: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 狭义:人的一切精神活动。 普心:统一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一定时间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最基本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人与动物本质区别 人格 心理动力:需要、动机、理念、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主要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 研 究对象 研究方法 构造 冯特、铁钦纳 意识(构成成分) 内省法 技能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意

2、识(作用功能) 观察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 行为 华生、斯金纳 行为(反对意识)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白鼠) 格式塔 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心理整体性 实验法 精神 弗洛伊德 异常行为、意识、无意识 个案法、临床(非正常人) 人本 马斯洛、罗杰斯 人格 整体分析、个案研究(普通人) 认知 皮亚杰、奈赛尔 高级心理 反应时记录、口语报告、计算机模拟人 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纲要求 1.实验法 变量与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反应时法;心理物理学方法 2.观察法 3.个案法 4.心理测量 基本概念;信效度;标准化;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常用临床心理测验;合理使用策略 5.心理统计 描述统计;推

3、论统计 6.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研究方法 原则:客观性、系统性、理论实际结合、伦理性 一、 实验法 (一)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有目的地控制 /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其规律的方法,分两种: 实验室实验:实验 室内,借助专门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适当控制条件,情境更符合现实; 1.变量:性质或数量上能够改变的特征属性 被操纵 被观察 保持恒定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更多心理学资料联系 QQ: 963763975心理学视频搜索淘宝店铺:臧志佳2.自变量: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

4、控制,决定行为心理变化。 刺激特点自变量 刺激不同特性引起被试不同反应 环境特点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各种特点 被试特点自变量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 被试暂时差别 通常是由于主试给予不同的指导与造成 3.因变量:被试反应变量,自变量造成的结果,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常用因变量指标:反应 速度;反应准确率;反应难度;反应次数机率;反应强度;口语记录 因变量控制方法: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4.额外变量:无关变量 /控制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示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5、(二)实验研究信效度 1.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因素: 主试因素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 投射 效应 刻板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观察者偏见 被试因素 霍桑效应 评价忧虑;取悦研究者; 安慰剂效应 亨利效应 经历 成熟或自然发展 选择 测验 被试的亡失 统计回归 仪器使用 2.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主要看实验过程接近现实程度。 外部影响效度因素: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 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

6、3.构思效度:理论构思合理性及其 转换为研究目标的恰当程度。 4.统计结论效度: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指标。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结果更精确;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其他 略) 更多心理学资料联系 QQ: 963763975心理学视频搜索淘宝店铺:臧志佳第三章 感觉 考纲要求 1.感觉的含义 2.颜色视觉 3.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一节 感觉的含义 一、 感觉含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场的基础

7、。 感觉剥夺:注意不集中、思维不连贯 、条理不清、反应迟钝、烦躁、幻觉、神经质、恐怖症。 二、 感觉种类 对应事物性质 和感受器不同 外部感觉 事物属性:视、听、嗅(距离感觉)味、肤觉 内部感觉 三、 感觉测量 绝对感觉阈限 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 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最小差异量 反比 差别感受性 对这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触觉的差别阈限 K= II I:引起差别感觉的激增量 I:标准刺激的强 度或原刺激量 费希纳:对数定律 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关系 P=KlgI I:刺激量; P:感觉量 感觉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 史蒂文斯幂定律 刺

8、激强度与感觉大小关系 nKIP= P:知觉 /感觉大小; I:刺激的物理量; 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四、 感觉现象 (一) 感觉适应 感觉的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 刺激的持续作用 对刺激感受性变化 感受性提高(视觉感适应) 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 感受性降低(嗅觉) (二)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正后像:性质和原感觉性质 相同 。(注释等,关灯有灯亮感觉) 负后像:性质和原感觉性质 相反 。(注视白灯,视线转移,黑点) (三) 感觉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 积累: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时受刺激,因反

9、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融合: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四)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 。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 先后对比:先吃糖后吃西瓜甜 第二节 颜色视觉 外界信息中, 80%来自视觉,人眼接受的光线刺激波长 380780mm 更多心理学资料联系 QQ: 963763975心理学视频搜索淘宝店铺:臧志佳光源特性 +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决定人的视觉特性 光线基本特征:强度,空间分布,波长,持续时间 明度:眼(光源 +物体表

10、面)明暗程度的感觉(光线强弱决定) 视亮度:白色表面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反射系数决定) 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引起的视觉经验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生称之为视力 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在适应范围内又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视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起作用停止,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能保留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第三节 声音的心理维度 一、 听觉

11、含义 10004000Hz是人对声波最敏感范围,高于 20000Hz振动叫超声波(人耳不能接受) 二、 听觉现象:音调;音响;声音的掩蔽 三、 听觉生理基础 耳朵由外耳、中 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骨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人耳听觉器官) 四、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通过基底膜振动频率解释音调:内耳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数量与声音原有频率相适应 共鸣理论:基底膜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声音产生共鸣(频率短纤维共鸣;频率长纤维共鸣) 行波理论:声波传入人耳引起整个基底膜振动 更多心理学资料联系 QQ: 963763

12、975心理学视频搜索淘宝店铺:臧志佳第四章 知觉 考纲要求 1.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2.知觉组织:知觉组织原则;形状知觉;深度知觉; 运动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一、 知觉含义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作用 二、知觉特性 知 觉 特 性 理解性 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 有助于知觉整体性 知觉期待预期 整体性 经验基础 +事物(多属性)知觉统一的整体 整体与部分辩证 +依赖 整体知觉 先于 个别成分知觉 选择性 据需选择把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构成整体 对象从背景分离 恒常性 定义:知觉客观条件在范围内改变,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保持稳定 形状;大小;明度

13、;颜色;方向 第二节 知觉组织 一、原则 :临近;相近;对称;良好连续;共同命运 二、形状知觉: 形状特征分析 轮廓与图形 图形识别 注意在图形知觉中作用 眼动与形状知觉 三、 深度知觉:形状(二维);深度(三维) 1.肌肉线索(生理):调节;辐合 2.单眼线索:( P92) 四、 运动知觉 (一)运动着物体移过视网膜依次刺激视网膜上感受器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激发(网像运动系统)提供运动信息 (二)真正运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初连续位移 (三)形式: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一个物体 似动 (时间 +空间)条件,在静止物体间看到运动 /没连续位移处看到连续运动 似 动 形 式 动

14、景运动 两刺激点(时间空间间隔相继呈现,看到连续运动) Eg:电影 诱发运动 一个物体运动使相邻静止物体产生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注视一方向运动物体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静物反方向运动 第三节 错觉 一、 错觉含义: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特征,出现歪曲 二、 错觉种类:( P95 省略) 三、 错觉产生原因 更多心理学资料联系 QQ: 963763975心理学视频搜索淘宝店铺:臧志佳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考纲要求 1.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含义;意识功能;睡眠与梦 2.注意 过程 注意含义;注意特征;选择性注意 第一节 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含义:觉知观察者觉察到某种现象或事物 高级心理官能

15、:一是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调控作用 心理状态:无意识意识注意 意识 三个 水平 基本 对(内部 +外部)世界的觉知( eg:感觉饿了) 中间 对个体觉知反映,意识依赖于将个体从真实客观体和现在事件局限中解脱出来的符号知识 高级 对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自我觉知 二、意识功能 意识功能 帮助生存 限制、计划或执行控制、选择存储 对现实的个人和 文化建构 三、 睡眠与梦 (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大脑清醒 波 频率高 波幅小 安静 /休眠 波 频率低 波幅大 睡眠 波 频率更低 波幅更大 睡眠阶段 睡 眠 阶 段 脑电变化 持续时间 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 混合;频率高;波幅低 10min 浅睡;放松;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