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2341159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党委书记事迹材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委书记事迹材料第一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面旗帜。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他带领一方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 走向文明富裕之路,这条路走得稳健,走得坦荡,充满阳光。“最怕群众不满意”,这位老党员这句朴素的话值得所有的共产党员深思。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镇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宝昌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在建昌营村民的心目中,就是发展生 产的旗帜,就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就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任村书记的历程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步。20多年来,他带领建昌营村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为兴村富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2、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全体村民走出了一条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建昌营村的工农业总收入 109 万元,人均年收入 91元。如今的建昌营村可称得上是内蒙 古自治区的首富村。20XX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 6亿元,村集 体收入1100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 1248.4万元,村民人均 纯收入4300元,集体积累净资产达 15318.9万元。回顾二 十年的变化,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村里的变化原因有千条 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班子,特 别是有一个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的好书记。80年代初,实行家庭承

3、包经营的农村改革如汹涌的大潮 席卷大江南北,这是一次彻底解放生产力,极大调动农民生 产积极性,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改革。建昌营村当然也 不例外。可是怎么改?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建昌营村周围 的农村,都把土地分片承包到了农户。当时,这已成为一个 固定的现成的模式。然而,建昌营村的现实使*犹豫不决:人多地少,土地集中连片,路、渠、林、机、电配套齐全, 水利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村办企业初具规模,多数劳 动力在企业就业。如果照搬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模式, 一是由于劳动力分散而造成浪费,不仅人均不到一亩的耕地 种不好,而且企业也搞不好。二是原有的农业生产设施难以 利用且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如果不分

4、,土地到户似乎又是大 势所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持。*琢磨,这大家伙儿的事,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得实实在在地过, 实打实地干,不能只图形式。那年冬天,踩着厚厚的积雪, 顶着刺骨的寒风,*走村串户,听群众意见,找干部商量, 寻找建昌营村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采取劳动力承包方式,走以集 体经济为主,共同富裕的路子。有了这条全村5000多群众选定的路子,任村支部书记还不到一年的*硬朗朗地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胸有成竹地对全村老少爷儿们宣布:建昌营 的地不分了。地不分了,但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春,中央的农村改 革政策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

5、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的思想如解冻的老哈河水,向着既定的目标开始舒畅地奔 流。经过半年多的改革,他在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提出了“统一经营,专业承包,单组核算”的经营思路, 创造了至今仍充满活力的建昌营村模式。打破了一大二公的 旧体制,成立了农工商联合公司,建起了11家集体农场,逐步形成了“六统一”的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农业社会化 的服务体系。*还结合建昌营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想法增加 现有土地的效益,他积极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实行集约化经 营,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走高 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发展路子。这些改革措施,既 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又注入了承

6、包经营的生产活力,为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 件。由于这种集约化的经营模式,1986年,赤峰市种子公司选择建昌营为种子繁育专业村,这使建昌营的经济发展如虎 添翼。十几年来,只有 1500亩耕地的建昌营村繁育优良品种上百个,上交国家良种3000多万斤。与此同时,农民的专业分工逐渐形成,11个农场集体积累不断增加, 最高的已 达70多万元。进入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改 革也全面铺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深深感到,单靠农业,农民是富不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迎接市场经济 的挑战,才能把农村经济引入快车道。1984年,*瞄准市场,大胆决策,在一无资

7、金,二无技 术的条件下,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借地盘办了煤矿。这个当 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的企业,使建昌营村在改革条件下办 企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不同凡响的抉择之后,*又将原村办综合加工厂分解为木器厂、铁工厂、建筑队等,进 一步拓宽了生产经营领域, 增加了创收渠道,同时开发商场、 饭店等三产和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在当时不少村办企业纷纷 解散下马之际,*却将建昌营的企业进行了扩张,为今后企 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能不 说这是一种远见卓识。然而,发展到 90年代,由于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 量少,这些相继拓展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中 反映出诸多的不适应。于是,*

8、又进一步审时度势,全面调整,实施内引外联、规模经营的战略,逐步使能源型企业向 产品型企业过渡和转化。1992年和1993年,*以非凡的气派,先后投资近7000万元,兴建了建昌营煤矿、油漆厂、宾馆 等具有一定规模的5家企业,甚至把触角伸到海南等地开发 房地产。在这以后十多年的企业经营中,*始终坚持既要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按照“上规模、上水平、上档 次”,“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要求,注重原有企 业的挖潜改造。他提出,企业要“办起一个,巩固一个,见 效一个”,他的这种经营思路使建昌营村不仅避免了经济过 热时期的负面效应,而且使他们的村办企业稳步进入一种良 性循环。在国有企业艰难脱困、

9、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今 天,全村10家集体企业不但无一亏损,而且稳中有升。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摊子也越来越大,*总是在努力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向,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商品经 济大市场接轨的途径。他认为,企业只有顺应形势的发展才 能生存,才可兴旺。1993年,*和村班子成员在认真研究了 股份制经济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之后,在企业改制方面又迈 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较早地实行了股份制经营:以11个集体农场、12个村办企业为依托, 成立了宝昌企业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对集体经济实行量化折股, 将生产性集体资产的 23% 划拨给村民作为股本,每股股金1700元。16周岁以上的每人2股,16周岁以下的每人1

10、股,每年按股分红。这一大胆 的决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且意义更 为深远的是,形成了一个全体村民有产权,个个是股东,全 民共有管理监督权的崭新管理模式,从此建昌营村的企业完 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土到洋的原始积累。在短短几 年内,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成为现在这样拥有煤炭、 电力、 建筑、建材、轻纺、化工、商饮、房地产等项目的跨地区、 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我国的企业改革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和市 场经济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中进行的。无论是企业的外部环 境或是内部环境都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政企不分,责权不 清,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企业管理者出于政绩考虑的短 期行为

11、,经营活动中的三角债怪圈和腐蚀干部的回扣送礼 风,都可能导致企业的亏损和倒闭。*认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应对这些问题。为此,他确定了大胆改革、 谨慎经营、选贤任能、从严管理的经营思想。这些年来,他 反复告诫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建昌营的企业不搞非法经 营,不搞不正之风,不搞不正当竞争。他始终坚持企业既要 放活,又要管严的原则,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他 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了一套“两级法人,一级管 理”的独特管理模式一一经营思想、经营策略和大的投资决 策等由村委会决定,而生产、内部管理、营销、用工等都由 企业自主经营。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村办企业实施“四定一奖惩”的责任制管理。为

12、了把责任层层落到实处,村里还 成立了企业管理办,负责监督资金流向和企业月审月报制度的落实,有效地强化了对企业的服务,同时杜绝了跑冒滴漏,形成了一套严密严格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统而不 死,放而不乱。*有句名言,叫做“摸着兜办事”。这是他谨慎经营的思想基础。他甚至不赞成负债经营,为什么?*的解释很坦率,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没有一定背景,风险 太大。群众赞成他这种做法,企业的管理者们也心领神会。宝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徐忠儒一语中的“我们绝不干那 种挣一百吹二百的事,那种越吹越跑,越跑越吹的泡沫经济, 其实是企业的死亡之路。摸着兜办事,就是量力而行,这是 一种明智之举,因为我们是村办

13、企业, 死活都是自己的事。 正因为死活都是自己的事,*和他的企业管理者们始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他们的企业。事实也证明,谨慎经 营的思想不但使建昌营的村办企业减少了风险,而且优化了 环境,赢得了市场信誉。不管理论上怎么讲,在市场经济不 尽完善,好多企业陷入困境的今天,*他们在实践中却取得了成功。在建昌营村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选人用人和培养人才。这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三亲六故构成了 极为复杂的农村社会。但为了集体和老百姓的利益,生于斯 长于斯的*以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勇气始终坚持他如古训般 的用人标准:会做人,会做事。具体内容,一是能够驾驭市场,把企业搞好,把经济搞上去的人;二

14、是时刻想着群众并 能充分体现人民利益的人;三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能兢 兢业业工作又勇于奉献的人;四是组织性强、纪律性强,坚 持原则而又懂业务善管理的人。被尊称为老张书记的*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带领、影响和感染下,一大批优秀人 才成长起来,全村曾受全国表彰的 2人,自治区表彰的6人, 赤峰市表彰的8人。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批甘愿为集体的利 益,为人民的利益拼搏的优秀分子,建昌营的发展才如日中 天,蒸蒸日上。宝昌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徐忠儒,是*在建筑市场疲软,该企业出现徘徊不前之际,启用回村担任公司经 理的管理人才。当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这位普通的建筑工 人感到了莫大信任,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

15、这是老张书 记和全村5000多人民的重托。1990年,他一上任就全面改 革,大胆开拓。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 终于使企业走出低谷, 并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到20XX年,产值由103万元提高 到6000多万元,税金由8000元提高到306万元,上交村集 体的利润由8万元提高到365万元。吸纳劳动力由不足 100 人提高到1500多人。工程质量全部达区优以上标准,多项 工程被评为自治区样板工程,1999年成为自治区乡镇建筑企 业中第一个通过is09002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装潢公司经 理宋国良是*一手培养起来的企业领导者,这位同志年轻有 为,聪明稳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由十

16、几人的小木匠铺发展为今天融装饰装潢、园林施工、 席梦思床垫、木业生产、高档家具制作于一体的规模型企业, 实现了产值由几万元到千万元,利税由几千元到百万元的巨 大跨越。油漆厂的孔庆文是建昌营从赤峰市巴林左旗引进的 油漆生产方面的专业人才, 几年来,他带领油漆厂走出困境, 使企业扭亏为盈,成为引进人才救活企业的成功范例。在大 胆选人用人的同时,*还意识到,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 新形势下,建昌营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要注重 培育和储备人才。1995年建立村党委以来,他采取一系列措 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出去,村里每年都要组织企业 负责人到外地考察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解放思想,鼓舞 斗志。二是请进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 前来讲学,改善企业负责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 三是加强培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