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322990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情之典范情人之极品(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情之典范 情人之极品 作者: 日期:爱情之典范 情人之极品重读红与黑有感赖厚龙“这天夜里,天很黑。约莫凌晨一点光景,于连扛着梯子,走进维璃叶城。他往下走去,想尽快到达河滩,那湍急的河流深可丈许,高墙夹峙,流经瑞那家美丽的花园。于连借助梯子,很容易就爬了上去。从这座平台爬上那座平台,虽然所有的铁栅门都关着,他还是轻轻易易走到了瑞那夫人卧房的窗下”这段描写,相信所有看过红与黑的人都永不会忘记,也是我们新中国不朽的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用以证明于连罪大恶极厚颜无耻的佐证。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十几岁时,记得是在某个哥哥家里翻出来。那用篆体题写的分别用红黑两色标明的书名我至今记忆犹存。那时候甚至直到很久之

2、后我看书总喜欢先看看那些先生老大人写在书的第一页的评论或推介文章。那时我总是一脸的虔诚,把那些“写在前面的话”当做自己的评判,可是读过之后却总是迷惑,怎么自己就没有读出来先生老大人说的那些什么“革命主题”?后来才知道是有位伟人在某个小山村对一些作家训了几天话,那些作家就无论写什么都要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了,而之后的评论家(评论家就是裁判,是否拿冠军要他说了才算。小时候我挺看不起评论家,以为评论家犹如根本不会炒菜的人站在灶边一边大吃一边含混的说“这个差点那个差点”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厉害。)而让我彻底知道怎样读书的是一部电影,叫死亡诗社,那个可爱至极的老师在上第一堂课时拿起一本有着权

3、威人士写的“前言”的书,一边讲读书的方法一边把那书的前面几页全部撕掉!原来一部书之于你的价值只在于你对它的看法。如果你不去读它,它对你就没有任何价值。犹如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杀猪的吃出的也许是他一大早起床吵醒了老婆而遭来的骂声;厨师吃出的也许是忙碌之后一身臭汗熏的满身的不自在;奢肉者如我吃出的当然是满口绝妙;而对于那一直为减肥而不见成效的女士那就只有用无尽的皱眉来表达她无比的愤怒和不屑了。那时我拿到的那本红与黑的前面几页就是某位权威的评论家写的,他说的中心意思就是:于连是个又穷又贪,虚伪到家的坏蛋,为了自己向上爬,专门勾引诸如市长夫人、侯爵女儿之类的最有脸面的女子作为谋取高位的捷径。说他没有任

4、何宗教准则,其所言所行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支配他的主人的一切家产。为了更直观更有力的证明于连的无耻,那些先生老大人就特别引用本文开头一段作为于连的罪证材料。因此,这一段就成为一个时代以来所有中国译本对于连的指控,这几乎是几代人的记忆了。这样的评价半个世纪以来蒙蔽了多少中国青年的眼睛啊!可恨我在这个礼拜之前还一直抱定了于连是一个不择手段窃据高位的人呢!(犹如去年之前我和整个新中国的几代人都相信我们在历史书中看见的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一样。)今天一口气看完才发现,原来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于连和我脑子里存在了20多年的那个人根本就是完全相反的形象。这真如柏杨所说,是受了中国那些“酱缸文化”的污染了。

5、可想这毒害有多严重! 本来重读红与黑是想看看于连是怎么个坏法,想看看他和现代那些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之徒有何区别。因为以前看的时候并不很懂,也记不起什么内容了。(如前所述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本文开头那个场景)而又听说所谓名著就是在各个年龄段都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的,加上我又闲的要命,所以就借来一看(本来我是最不喜欢借书看的,我觉得借来的书一则脏;二则我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而借的书就不便行事;三则我读过的书总觉有了感情,而我又不愿意把这感情施之于一个“外人”。)。结果一看之下却如那正在播的垃圾电视剧(一分钟未看,光看那剧名就知道是垃圾。现在的电视反正不是愚民就是娱民,除此无他。)一样“步步惊心”,不

6、但没有读出一个被酱缸染的又黑又臭的于连来,反而是读出来一个如英雄般的令我钦欤的于连。 正如司汤达所说:于连是个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1830年7月革命失败,王朝复辟的时期。圣公会肆虐(各地各级教会组织可以对公权力加以巨大影响),贵族社会奢靡(犹如清朝八旗子弟,靠祖宗功德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保皇党势力猖獗。在那个时代,社会退步、思想保守。“智力稍有可取之人,圣公会就把他们送上轻罪法庭,上流社会就拍手称快。”一般平民根本没有出路。彼拉神甫告诫于连说“我们穿道袍的人,只有靠名公巨卿,才能有出息。”连市长的儿子也无法接受正规教育而只能请懂得拉丁文的木匠的儿子来做家教。生活在这个时代

7、的于连特别向往拿破仑时代,觉得那时不受出身高低的限制,任谁都可以“富贵马上取”。说“那时,一个象我这样的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36岁上当上将军”。他总是慨叹自己晚出生了20年。而现在只有那些大资产阶级和王公贵胄靠着几百年前祖宗的功劳,封侯封王窃据爵位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却毫无思想。彼拉神甫告诉于连上流社会生活原则时说“那些高贵的客厅里,最为人憎恶的就是思想”。“只要不赞颂伏尔泰、卢梭和敢说真话的人,不议论政治,就可以无所拘束无所不谈。”。那个社会从一般的小狱卒到掌管一省的省长、主教都贪得无厌。“受人尊敬的人物,不过是作案时幸而没有被当场抓获的骗子罢了。”(这正如当今的中国,哪怕是这个国家最

8、顶级的人物说的话也会招来许多的质疑。我想,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原因之一就是他能说出这样的几百年后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的现象吧)如瑞那市长就曾打死一个屋顶上的乡民,卑鄙无耻的收容所长瓦勒诺贪污、克扣难民救济款、大主教听命于侄媳妇对主教职位予取予夺等等。于连就出生在一个贪心、狡黠、吝啬、粗鲁的木匠家里。如他自己所说“我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招父亲的恨”。小说里他一出场就被父亲骂成懒鬼、畜生、狗东西并且被粗暴地追打。当他把于连送往市长家里做家教时,念叨的是于连将来会不会把他养育于连这些年垫付的饭钱还给他。当于连将被处决与他老爹见最后一面时,利欲熏心的老爹得知于连把更多的遗产留给了他的时候终于高兴的说“那就

9、太好啦!本来就应该归我。你的膳食费、教育费都是我垫付的。”。其实当年于连去老军医那里学习拉丁文都是老军医付钱给这老木匠才买来于连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他从小就不被他的父兄喜欢,周末在公共场所娱乐也只有挨揍的份。于连身体单薄,因此常受到他两个身强体壮的哥哥殴打。他外表文弱,长的却很清秀,鼻子很尖,眼睛又大又黑特别传神,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如火。他长着栗色头发,发际很低,所以前额不高,发起怒来就显出一副凶恶之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即便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他竟然也敢违抗父亲不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守锯木机,而是吊在一根距离地面两三米的横梁上看他最喜欢的拿破仑回忆录,可却被他老爹一巴掌打得掉进河里

10、冲走了。他的性格里有一股目空一切的狠劲,这是长期的自卑心理在他那苍白的脸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于连的生命短暂。小说从他19 岁写起,到他23岁走向死亡。他的经历也并不算复杂。19岁的时候因为受寄居在他家里的老军医的教授而懂得拉丁文。因可以背诵整本的圣经而在乡里小有名气。被市长看中请到家里做家教,不但受到市长三个小孩的喜爱,而且收获了美丽、温柔、优雅、高贵、充满灵气的瑞那夫人的爱情。半年后被求爱遭拒的侍女报复,把于连隐情告诉同样垂涎瑞那夫人的瓦勒诺,后者给市长瑞那写匿名信揭发瑞那夫人情事。于连为了保住瑞那夫人的名声,只好接受谢朗神甫的安排远赴省城进神学院学习。由于表现优异被院长彼拉神甫所喜欢。但彼拉

11、院长却因为受副院长的排挤陷害而不得已离开,于连也受此牵连。即便考试第一也只能排到第197名。幸得彼拉神甫提携,把他介绍给了巴黎拉穆尔候爵做秘书。由于表现出色,半年后就被拉穆尔侯爵视为心腹,并马上讨诏授予他自己儿子求了一年半而不得的十字勋章。于连从此混迹于上流社会,结交各种上层人物。后来被拉穆尔侯爵女儿玛娣儿特所爱慕,经历一番折磨最终收获美丽、高傲的玛娣儿特的爱情。但由于于连出身低微,那样的婚姻根本不容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拉穆尔侯爵也不愿失去自己女儿成为公爵夫人而在国王面前享受“平身、赐坐”的荣耀。在调查得知于连“既穷且贪,虚伪到家,专靠引诱最有脸面的女子以图进身。”的污蔑报告后,不顾父女之情,断

12、然拒绝女儿的主婚要求逼迫于连出境。于连不堪受此侮辱,向被自己年轻的也许是于连神学院同学的现任忏悔师逼迫写那封告发信的瑞那夫人开枪。最后,于连不愿意接受好友傅凯变卖家产和玛娣儿特用尽一切手段救他出狱的机会,在审判时于连向那个不平等的社会进行控诉,结果被判死刑。也许是我眼拙,在于连整个的从社会底层走向上流社会的过程里,竟然没有看见他有一点点所谓的利用女人以达进身的作为,连那样的想法我也没有发现。而且也没有去刻意的讨好哪一位权势人物以图往上爬。比起现在那些但凡无论在政界、商界、学界、文坛有点成就的知名人士或曰青年才俊在往上爬的过程中那些令人作呕的谄媚、吹捧、卑鄙行径来真不知要高出多少!于连其实是个聪

13、明好学能干之人,在他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能怎么样的时候,在当时的时代像他那样的出身根本就是没有前途(前途是指有思想有抱负想对社会有一凡作为,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当然不在此列。也不等同于当今社会的做官)的人,只是因为偶然受到住在他家的老军医的看重,教给他拉丁文,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把在当时代还被认为很难以掌握的拉丁文学的很好,并且把整部圣经背诵出来。同时又因为某种特质而为老神甫谢朗所青睐并关照他一生。于连凭借自己的才能而被市长瑞那看中而聘为家庭教师,又凭借自己的才能而被整个城镇知晓和赞誉。后来,到了省城的神学院,他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把各项学业做到优秀并取信于彼拉院长。他仅仅被委派和一个老神甫去

14、做了一次庆典的布置组织工作就受到老神甫的赞誉,这难道不是靠他自己的才能而获取的吗?后来他在拉穆尔侯爵那里做秘书时,更是凭借自身的聪明在半年内就成为拉穆尔侯爵不可或缺的助手。拉穆尔侯爵说他“有特殊的办事能力”。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就没有在小说里读到一句说于连怎么怎么和所有决定他命运的这些人有过奴颜婢膝的请求和哀告。连他获得十字勋章也是拉穆尔侯爵主动给他申请的,而他自己的儿子已经为了获得这样一枚在上流社会视为最大荣耀的奖章求了他一年半了。可是那些酱缸蛆竟然说什么于连是卖身求荣之类的屁话,其实说那类话的所谓评论家才是真的卖身者。于连遇事沉静机智,有自己的思想,获得了广泛的友谊,更难得的是获得了傅凯生

15、死至交的友谊。在他数次面临危险境地时都能审时度势机智地化险为夷。玛娣儿特说他“是个说话算数,足资取信的人,缺少的是潇洒而不是机智”。被把自家客厅的那些公子哥戏称为 “镀金草包”的玛娣儿特如此赞誉当属不易。而于连说自己不过是一个为自己卑微出身而敢于抗争的乡民,他呐喊“我爱真理,但真理在哪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招摇撞骗,人不能相信人。”(和当今中国社会何其相似,看看跌倒老人无人敢扶就是实例)。就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他却获得了很多人的信任和喜爱。从谢朗神甫到彼拉神甫,从瑞那夫人到玛娣儿特,从柯拉索夫亲王到傅凯,都给予了于连最大的信任和友爱。拉穆尔侯爵说于连有急智奇策,说“这位年轻的索雷尔是唯一令人愉快的人”。柯拉索夫亲王主动给他介绍自己的表妹,并承诺保他不失上校之位。而傅凯则更是为了救他出狱愿意倾家荡产而不惜!古语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以此而论,于连哪怕只有一个傅凯,这一生也就不知要比我等高出多少意义啊!何况还有为他而跨越一切廉耻的界限而成为街谈巷议的“娘们儿”,抛弃所有的尊贵身份不惜为整个上流社会所不齿的瑞那夫人和玛娣儿特。人生得此至爱,真可谓朝闻道而夕死也无憾啊!试问那些酱缸蛆们可有一人获得如此情谊?于连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如作者所说的“一种目空一切的狠劲”。是处处表现出的大胆、冒险的性格。我认为这是于连性格中最突出也最有争议的地方。也正是这一点主宰了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