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310564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6.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223 作者: 日期:温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课题名称:温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牵头单位: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制单位: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资质证书:国家发改委工咨甲11220070070号收费许可证书: 浙温字171号单 位 地 址:温州市中心区B-10地块发展大楼北楼709室联 系 电 话: 0577-88960071课题牵头人:余中平 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主 任 课题负责人:周启政 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副主任 王 钢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院 长 博 士课题组成员:李雄伟 温州

2、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处 长 李善武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副总师 硕 士 徐剑光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所 长 硕 士 刘军伟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经济师 硕 士 陈 斌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经济师 硕 士 潘志坚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规划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2一、“十一五”发展回顾2二、“十二五”发展环境6第二章 总体要求10一、总体思路10二、发展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第三章 重点任务14一、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14二、围绕支柱产业成长,培育现代产业集群20三、打造现代集聚平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4四、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完善企业组织结构29五、建立健

3、全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4六、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创新内外开放合作40第四章 支撑体系42一、强化项目支撑42二、强化要素支撑44三、强化环境支撑47四、强化现代服务支撑48第五章 实施保障51一、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51二、进一步细化规划任务51三、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评估52四、加强工业发展导向宣传52附表:温州市“十二五”重大项目分类汇总表53附图一:温州市工业园区(功能区)现状示意图53附图二:温州市工业布局优化框架图53附图三:温州市“十二产业区”建设示意图53前 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市场先发优势的逐渐弱化,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的日益严峻,温

4、州工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经济发展周期性回调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温州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领域“开放合作”等成为“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想,由温州市经贸委牵头,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具体承担温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本规划是温州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组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效益显著。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37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4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递增分别为11.0%和10.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工业产业贡献率始终维持在46%和41%以上。2009年,全

6、市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41.3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递增13.2%;实现利税总额318.7亿元、利润总额181.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4.9%,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表1-1 2005-2009年温州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主要指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年均递增工业总产值3545.14136.14951.25319.35377.111.0%工业增加值794.8915.91064.71170.3116410.0%工业投资191.9230.3282.1278.9275.89.5%产品销售收入2153.92522.53074.

7、23246.23541.313.2%利税总额191.8228.9276.8258.4318.713.5%#利润总额104.2125.7156.8141.1181.514.9%(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8%,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以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和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鞋服、电气、汽配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速度加快。各行业内部组织结构也不断整合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64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

8、重达67.7%,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13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1家企业入围中国大企业1000强。(三)布局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园区作用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快推进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深入落实“退二进三”和“退二提二”等相关政策,工业开始由以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向以沿海现代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布局结构演变。全市园区、开发区发展迅速,对工业布局优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工业园区56家,其中有经济指标上报的园区33家,总规划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约80.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约165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5%。全市1

9、1个省级及其以上开发区(园区)已开发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40.8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09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4%。表1-2 2009年主要工业园区、开发区基本情况园区名称开发建设情况(km2)主要经济指标(亿元)规划面积已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6.72.81.616.615.31.6温州工业园区6.53.22.7101.294.66.8瓯海经济开发区8.48.86.8148144.215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含滨海园区)33.716.311.5339.5330.427.3乐清经济开发区5.63.63.2

10、85.782.97.9乐清工业园区瑞安经济开发区7.97.33.3152.8148.114.1苍南工业园区2.41.81.23.53.10.2平阳经济开发区8.34.62.735.934.43永嘉工业园区0.47.87.8211.3200.829.9合计79.956.240.81094.51053.8105.8(四)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创新强工”战略,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创新、管理和制度创新有所突破。2009年,全社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48.4亿元,其中R&D经费投入25.2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2%和31.5%;新产

11、品产值占比达到14.8%,比200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建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4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接近12万人。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36个国家级生产基地、38个中国名牌产品,较2005年分别增加13个和8个。同时,企业积极开展资本国际化运营,进行虚拟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发展模式探索。(五)“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经济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温州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办厂、境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新批设立境外机构238家,累计对外投资31426万美元,年均增长58.5%;截至目前,已在外建立了100

12、多个商城,4个国家级、省级经贸合作区,为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合作,2006-2009年,全市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94.1亿元,年均增长10.3%;累计新签外资项目454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9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工业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依旧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结构层次较低。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传统加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二是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水平较低。全市现有主要工业园区56个之多,平均每

13、个园区规划面积仅3.6平方公里;部分上规模的园区内的工业用地切分过多,单个项目用地规模过小,部分仅有3-5亩,产业规模难以提升,且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三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工业企业“低小散”尚未根本解决,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约14.7万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7672家,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5.1%;在工业产业发展中显现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不足。四是企业创新积极性仍显不足。2009年全市R&D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足1%,低于全省1.7%的平均水平。部分科技型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设备不能满足企业研发需要,始终没有摆脱以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为主导的创

14、新模式。五是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有待健全。突出体现在有关工业政策、文件的贯彻力度不足。工业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曾经一度被弱化,尤其在实施工业项目时,土地、规划审批难度极大,协调落实困难;落实优惠政策时,往往有心无力,对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无法进行有效配置。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的阶段,工业发展由工业化中期阶段跨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以绿色经济为主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入加速期,温州工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一)抢抓“四大”机遇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温州工业结构调整。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绿色能源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变革将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由此将引起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浙江省以其制造业比较优势,将成为接纳国际产业资本、技术转移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