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76685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雨泽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雨泽 中国后现代水墨艺术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 作者: 日期: 后现代水墨要本依道哲学精神前行 朱雨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逐渐步出农业时代,继而也逐渐步出工业时代,从而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并将逐渐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步。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正逐渐影响着中国固有的哲学和文化的变革,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文化交汇期。在如何秉承水墨的艺术精神而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验,尤以抽象水墨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最大。较为纯粹的抽象水墨只是近十几年才真正出现,以前的有些抽象性的水墨作品因还有意象美学的意境,所以还不能说是纯粹意义的后现代水墨,纯粹的中国抽象水墨

2、-后现代水墨艺术应本依着东方道学精神和后现代哲学的导引而前行。(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和书籍等进入中国才10余年,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我们应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研究,不应再像对待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那样,采用行政式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场异常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运动。在中国85思潮之后的30年,中国人才刚刚知道现代艺术,还没在整体意义上明白现代艺术,又接踵而来了后现代艺术,显然在学术界里,普遍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而产生对后现代和现代性的纷争,这种纷争才刚刚开幕,还远未有展开。美术杂志从2002年始先后组织了100多篇论文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搞

3、清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事实上,就后现代主义的主导思想给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已经敲响了警钟。半个世纪以来,主客二分哲学主导着我们几代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到的反作用也是有识之士皆有所见的。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其实也恰恰是我们道学的思想和禅学的思想和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当代欧美的哲学家们是承认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于80年代至90年代流行欧美,对哲学,艺术,文化以至于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

4、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本质是一种知性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主张是反对现代哲学的基础理论-“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中国道家哲学讲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了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他们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

5、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我们认为后现代水墨应是抛开一切传统笔墨束缚的,但以追求水墨精神为内指的,无具象的也无意象的水墨艺术,意象与“境界”是具象与抽象的在彼此追求上的最大区别。后现代水墨在视觉形式上似乎是对水墨材料美感的探索,是找寻水墨自身韵律美的探索,但实际上是在精神层面和哲学命题的探索。一切带有形象或形象暗示的水墨都不是纯粹的抽象水墨。就哲学层面而言,后现代水墨应该是超越主客二分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后

6、现代水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非主观意识的表现,它是“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时代的超越主客关系的精神追求。后现代水墨艺术力求偏离三度空间的视觉形式返回二度平面的心理空间,它通过追求画面的形式与构成进而完成对水墨精神的追求。(二)禅学 道学与水墨上个世纪对西方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潮,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分析哲学的兴起。与此同时,禅宗思想和道学思想也逐渐地传入和渗透到西方并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禅学思想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何谓禅?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

7、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禅宗在东方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其不同的是: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

8、,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道学”,就狭义而言,指的是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广义的讲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称道学文化。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学”也是

9、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伏羲创建八卦图形,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这种思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逻辑形式而发展起来的。“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阐述世界的本原

10、、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和认知形式;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佛道禅的思想追求和境界在最高层面是相近和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述的语言形式不同而已。其实佛道阐述的境界也始终伴随着中国写意性绘画,也有一些超逸的文人意境,如石涛,梁楷的部分作品,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并未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最终走上了“四王”的模式乃至今天带有

11、写实意趣的模式。道家对艺术境界是什么呢,老子说:大道无形,庄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之谓天乐。道家后来者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以至产生“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的绘画气韵生动之说,认为绘事要以气韵的有无来衡量。李政道博士说:老子的“道”同现代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定律”很相似。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伟大命题也己为基本粒子与反粒子的发现所证明。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中包含有永恒的真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是道家美学的总纲,“道”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即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心理

12、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与大自然的基本节律相谐调的,同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的东西,就是美的;而那些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就是无道的,丑恶的。道学之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即与道一体化的境界,它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为导向,以悟道的灵性来激发文学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揭示宇宙内在运动的美的节律。纯粹的后现代抽象水墨正是秉承着这一美学总纲在探索着,前行着。就艺术的形式而言,抽象与具象是对立统一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世界之万物的形成,应起源于无象之象,没有形象的形象就是抽象,老子谓之“道”。“道生万物”,“无中生有”世界万物是具体的,因此具象

13、来自抽象,抽象又概括了具象,这是两者辨证统一的关系。就水墨艺术发展而言,它必然要走向抽象,或许像有位专家曾论言的,进入抽象后再转而进入下一个轮次的发展。道学和修道的最高追求是炼神还虚、返回先天,返回无极。水墨艺术的发展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而追返无极,并准备下一个轮次的发展。就水墨自身的形态而言,其所显现的黑色与白色是“极度色”是色彩分析学中的无色系统。用三棱镜分析,在光带中找不出黑白色相的,它们象道学所讲的虚数“天五”和“地十”的概念一样。极度色对色彩的调和与丰富起决定意义的作用,黑白与其它各色是形影相随的。水墨画只采用纯粹的黑色为原色,以黑白为主色,通过黑白的交融产生变幻,产生灰

14、度和色阶的变化进而表现“大千世界”。老子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汉语中玄与黑是近义词,玄者黑也,玄黑道也。道生万物,故玄黑为万物之色相,众色之主。前人的色彩观把水墨画定位在奇妙虚玄的境界,为今人指明了发展空间。从水墨黑白渗化和水墨自身的张力而言,它只有到达抽象,才是大自由。水墨本身就寓含着哲学的基本元素,黑格尔认为艺术最终会走向哲学。真正的艺术家应有哲学的智慧,他们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探索人生、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神秘。绘画应是唤起心灵的手段和启示,它应超越常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现实的再现。绘画不是给予,它只是寻找内在精神和深层心理的物化,它应是传播思想的媒介,艺术家要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勾画出

15、自己面对人生,面对宇宙而个求相对静止的空间,去寻找禅的虚,静与神明的境界。后现代水墨渗化所产生的虚静淡雅的意境和虚无飘渺、空灵、恍惚、神秘悠远的效果与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通的。墨色是彩色的抽象,它体现着道家由灿烂多彩归于朴素平淡的哲学观念。艺术创造的主旨从日常世界转至心灵秘境,并最终转向本真,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通过控制水和墨的交融、冲撞,使画面的水墨淋漓氤氲,看似是笔墨游戏,其实它涵泳着水墨之精神,其纯洁性有其高度的存在价值,其自律、自主的意味是别的艺术表现手法所无法取代的独特感觉、独特语素、独特表现方式。后现代水墨试图通过画面的穿透力和水墨的张力,向观众表达形而上的意识并揭示宇宙本源的精神。(三)后现代哲学与后现代水墨海德格尔都是后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在他的晚年认识到了道哲学的伟大。海德格尔在二战后期找到中国的大学者萧师毅先生,邀他共同再译道德经,后来只翻译了几个章节,二战刚好就结束了,海德格尔是忠实的纳粹,所以也就无心继续下去了,再译道德经就未能成行。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为止,全球图书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现在德国的哲学院里研究“道哲学”的人很多,为什么国内有这么多人在批判道哲学,而于丹这类人在大力鼓噪儒家的东西。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世英老先生是博学深研西方哲学的,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