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76673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 作者: 日期:从戊戌到五四 朱维铮王鲁湘:人类的历史非常漫长,但是对人类的历史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那么几个阶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间,有过这么一些阶段,其中对我们今天影响最深远,也最深刻的一个历史阶段,那就是从清末的戊戌到民国的五四。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是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中国的过去,对我们中国的今天和对我们中国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认识这段历史,前不久曾经有过一个电视片叫走向共和,这一段历史,实际上对我们今人来说,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一段乱麻。今天我们请到了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他来给我们重新解读一下这段历史,他演讲的题目是“从戊戌到五四

2、”。朱维铮简历朱维铮,193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朱教授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的经史学专家周予同教授。他曾经编过有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学史的脉络,提供了入门的基础。朱教授还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特别是清代以来的资料的整理和传继,这方面的研究心得,汇集为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等著作。朱教授所著的史书,治学的基础非常坚实,而且他的史学事业非常地宏阔,往往发人所未发,对康有为早期史籍和著作的考释,突破旧说,就是一例。他对传统中国中世纪文明及其解疑的解析,也发人深省。 王鲁湘:我想特别

3、感兴趣的就是,朱教授您的个人的这种兴趣、爱好,为什么会对这种特别偏的和冷门的这样一种历史的东西这么感兴趣呢? 朱维铮:可能在别的学科看起来,我所研究的是比较的冷门。但是您刚才已经介绍了,我所研究的一个题目,其实在近代中国讲起来,在我看起来是相当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理解今天,非要理解昨天,理解昨天,也要理解前天,而我所希望了解地正好是怎么样子中国从前天,跨到昨天,还有没有走到今天,这样子的一个过程。王鲁湘:前天、昨天、今天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三个概念。我们前不久刚看过美国的一个恐怖片叫后天。我们很多人的兴趣,可能有些人是未来学家、科幻学家关心的是后天,我们很多政治家关心的是今天,我们的历史学

4、家当然关心的是昨天和前天。从前天走到昨天这一段历史,其实对我们理解今天,以及我们总能从今天走向明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并不是一段和我们无关的,一个已经过去的一段时空。我觉得就是,您个人在研究方面的话,我想了解一下,可能我们今天电视机前的观众和今天在座的大学生对周予同先生这个名字,可能相当的陌生,您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您的这位老师吗?朱维铮:周先生应该说在早期,我们的大学生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发生,五四运动的中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就叫“火烧赵家楼”。王鲁湘:对。朱维铮: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北师大国文系的一个学生周予同先生,就是点燃“火烧赵家楼”的人。

5、他以后长期从事教育的研究,但是他因为一直有人要提倡要读经,所以他从1926年开始,就抱着“解剖尸体”的一个愿望来研究中国经学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中世纪统治学说的历史。他在这个领域,他是1981年去世的,但是在我看起来他去世以后,在经学史这个领域,还没有人能超过他。王鲁湘:好,这聊天就不聊了。言归正传,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朱教授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从戊戌到五四”。大家欢迎。 朱维铮: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命运开始有些改变,有一个通常的说法,说鸦片战争为什么中国败了呢?因为“落后是要挨打的”,是吗?有这一句话。那么这句话看起来要做限定,中国在什么地方落后?从经济上来说

6、,当时中国并不落后,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普通的逻辑,如果一个强盗要去抢人家,他旁边有两家,一个是富的不得了的,还有一个穷的,家里只有一张破席子,那么他去抢谁?他当然要抢富人。在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富人”。 经济史学家们早就研究过,在鸦片战争前叶,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说中国经济落后,不见得,你要说中国文明落后,也不见得。中国这时候落后不落后呢?中国这时候是有些落后。落后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在寻找原因。譬如最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很久,有一个大学者叫阮元,这个人做过九省的总督巡抚,在晚清的时候非常得有名。他当时在做两广总督的时候,他就提出来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现

7、在中国太平的时间太长了,你如果不加强海防的话,那很可能就被人家要打破”。因为他已经看到所谓的英国,其它国家的军舰都比中国当时要好一点。所以船坚炮利,最早的时候是阮元提出来的。 于是乎经过了鸦片战争以后,一连串的失败,我们看到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发生了一件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中国人最瞧不起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没有多少年居然反过来把中国人打得落花流水,那件事件发生在1894年。于是乎到了1895年,我们就看到,中国就出现了在历史上,至少在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公车上书”。这个学生运动中间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拒和、迁都、变法,核心是变法。就是说,你中

8、国如果法不变,也就是说你制度不改变的话,那么你这种惨相还可能会再度重演。于是乎我们看到,从1895年以后到1898年短短的三年时间,中国的一些学者们,特别包括一些年轻的学者们,当时时务报的主编,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宣传家梁启超才二十多岁,跟你们各位现在年龄差不多,他里边就已经提到了中国再不改变的话,中国一定要亡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他们的那种精神是不是感动了光绪皇帝,我不知道,因为对光绪皇帝赞成变法的举动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不说。至少在1898年农历的四月开始变法。我们看到,一共才进行了103天。这个103天,我们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当时光绪在后期,任命的军机四章京,谭嗣同他们四个人,他们

9、一共在朝廷工作了多长时间呢?一共工作了半个月。但是他们留下来的非常强烈的痕迹,这个强烈的痕迹那就是说,对中国这个政治体制的一个批判和政治体制的改变的一个欲求。 比如说谭嗣同,谭嗣同后来他的遗著发表的时候,他里面有一段话是非常的激烈的,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没有别的政治,就是秦政,就是秦始皇所谓一统以后的专制政治。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学问,没有别的学问,就是荀学。”所以他说秦政是大盗,好比是大强盗,荀学就是我们刚才讨论到的经学,荀子是中世纪经学的鼻祖。他里边就讲到,他就把它比作乡愿,好像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老好人,但是这个人会非常随俗地改变自己的。所以,他说中国两千年以来没有别的,政治是大盗的政治

10、,学问是乡愿的学问,这样子他们互相利用呢,把我们的中国搞成这个样子,这是一个谭嗣同。谭嗣同是需要纪念,但是我们现在纪念他,就是说他很勇敢,到后来,他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中国变法呢,要流血从我开始”。所以他不肯跑,他被杀掉了,这个大家很同情他。但是对于他讲的这个,几乎是用我们现在看起来,叫做激烈反传统,这样子的一个东西,反而在历史上大家注意得不多。我举这个例子就证明,这样子的一批人,他们后来成为变法的中坚,虽然时间很短,可是他里头就证明了一条,当时参与变法的人,他们把目光放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焦点放在什么地方,当然变法失败了。朱维铮: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慈禧太后这个人,她当时已经当权了快三十年

11、了,当然她经验非常之多,只用一句话就把光绪皇帝,从皇帝变成了瀛台的囚徒,然后她开始重新第三度垂帘听政,可是这个垂帘听政,遭到了中国和外国,包括有一些西方的国家他们的驻中国使节对他的质问,他们不相信慈禧说光绪病重,他们要派西医跑到宫里面去帮助检查,看看他这个报告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时候,慈禧她觉得你这些人来干预我大清的家事,实在是可恶。正好那个时候闹起了义和团,义和团慈禧本来是她要镇压的,到后来她的那些底下一批满族贵族,结果都支持义和团来了,慈禧没有办法,采取了一点。一方面,她自己本人对于这些外国人,所谓干预她的家事表示愤怒;另外一方面,义和团越闹越大,闹得她没有办法控制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

12、慈禧她就采用中国统治者惯常的一个办法,这个一个原则,那就是孟子里面早就说过“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所以这个时候她就要把祸水要移到人家那里去,她调过头来支持义和团,去攻打东郊民巷那些地方。这样子引进了八国联军,当然她很快就失败了。 我曾经说,清朝的历史上两次丢失首都,这个记录创造者呢,一个是慈禧的亡夫,就是咸丰皇帝,一个是慈禧本人,这对夫妻两个创造了清朝历史上的两次丢失首都的这个记录。现在我们大家留下的,北京人看着耻辱,圆明园被烧掉或者是大清的财宝都被抢到外边去,这是他们的(责任)。 那么到了以后,慈禧她的这个集团当然没有办法,到西安变成了,拼命地要想求和,当然这些外国列强,他的要价就越来越高

13、。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赔了银子,全中国当时他们估计,中国四亿人,要求每人出银一两替慈禧的愚蠢负责,所以赔款那么多。但是还有一条我们现在近代史不太说的一点,那就是在议和的时候,翻来复去地那些列强提一条,你中国以后要改变,他倒是希望你变得比较地有点跟他的政治体制接近,他好对话,否则他就不能(对话)。这一点我们过去说的很少。 那么慈禧被迫受到压力,她的朝廷留下大家所知道的两句话,就是说当辛丑和约终于签订以后,这个时候她的朝廷有两句话在传诵,“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个是我们中国人一直认为非常恶劣的一个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她也似乎开始做一些改革。在她从西安到北京,回来的途中,就已经说要

14、设立一些新的部门,譬如说设立巡警部,要求改革官制,并且许诺要废除科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人相信,有一批人不相信。相信的说,你看她不是改了嘛,其实他们心里也知道。比如说当初表示相信的有梁启超,梁启超当然知道,慈禧那一套东西都是戊戌的产物,戊戌时候他们全都提出来了。所以我曾经说,我说到义和团以后的慈禧变成了戊戌变法的遗嘱执行人。当然她这个执行,都是朝自己有利的一方面。 不相信的人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除了孙中山,(就是章太炎)。孙中山在这以前,理论上面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来,他就是说要革命。在理论上面有所创造的是章太炎,一个浙江人,他叫章炳麟,就是章太炎。我们看到在辛丑和约以前,这两部分人呢,他

15、们已经在上海开了一个会议,这一个会议在我们现在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中间极少提到,或者提到了也没有充分地估计它的意义。这个是南北的士绅领袖,特别是新派士绅领袖集中在上海,他们自动地举行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的名称叫“中国议会”。这个1900年的中国议会,我们看到是20世纪开端的第一次中国的知识精英们,他们自己要想实行在中国改革旧体制,实行民主制度的一个尝试。这个中国议会,特别地强调一条就是说,它有五条纲领,中间有一条纲领,第一条它是不承认流亡在西安的伪政府;另外有一条纲领,它就提出来,一定要全面地变法。但是就在这个过程里边出现了分歧,两派人物,一派人物认为到了后来可以同意把光绪救出来,让他来主持变法;另外一派人物就认为这个清朝政府,闹到这个样子非推翻不可,所以我们看到以后出现两派。这个两派实际上他们提出的问题倒都是一致的,就是说,在以前中国要被瓜分了或者中国受侵略了,他们认为都是具体的问题,这个地方改了,那个地方改了。你比如说像镇压太平天国以后的自强运动,自强运动它主要就是想实现国防现代化,因为要国防现代化,就要在技术上面要现代化,所以要办新式工厂,特别是兵工厂之类的。我们看到它这个自强运动,在1894年甲午一战就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