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275969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朔州农业十二五规划(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朔州市农业十二五规划 作者: 日期: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朔州市农业委员会二一年八月目录一、概述1、总体陈述2、基本情况3、规划编制的战略意义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四、“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1、种植业发展目标2、畜牧养殖业建设目标3、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4、产业化经营建设目标5、扶贫开发建设目标6、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建设目标7、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目标8、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标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五、建设重点1、种植业建设重点2、畜牧养殖业建设重点3、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4、产业化

2、经营建设重点5、扶贫开发建设重点6、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8、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9、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重点10、农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11、农村新型能源建设重点1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六、保障措施1、政策护农,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保护机制2、项目强农,增加农业投入3、科技兴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4、信息引农,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5、依法治农,促进农业标准化进程6、龙头壮农,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概 述1.1总体陈述按照国家、省、市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们专门成立机构,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我市的的影

3、响,以及我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重点工程和项目充实规划,并合理时空布局,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本规划重点对种植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农业科技教育、市场、信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规划。1.2基本情况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始建于1989年,现辖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和右玉县6个县区、69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688个行政村,总面积1.07

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4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8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4.8%。境内北同蒲铁路、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07公里,万人拥有公路58.3公里。不仅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朔州市气候为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约2800小时,无霜期为103-140天,年平均气温3.9-7.9,年降水量为362-411mm左右。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加之生态环境较好,是理想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产各类农产品品质好、色泽鲜,深受客商青睐。朔州市土地广阔。全市共有耕地548.79万亩,

5、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3.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3.84万亩。乡村居住人口人均耕地6.3亩,居全省第一。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桑干河、浑河等29条主要河流,水源相对丰富,地下水资源8.1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4.2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93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浅的30米,最深350米,一般120米),重复量3.01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55亿立方米,最大涌水泉组神头泉流量为6.3立方米/秒。1.3规划编制的战略意义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6、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发展坏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任务更加紧迫,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生态化发展方向和

7、我市山西转型发展示范区、全省加快发展领先区、现代化工业新城的定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第一要务,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主攻方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2基本原则2.2.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面对“十二五”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全面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从新的农业安全观、产业观、市场观、科技观、投入观、生态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出发,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丰富“三农”发展内涵,创新“三农”发展理念,开拓“三农”发展新思路,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不断加大统

8、筹城乡发展的力度。 2.2.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区位、经济等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体系。2.2.3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充分把握和认识规律,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着力化解资源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2.2.4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深刻把握和理解胡总书记关于城乡发展关系两个重要论断的实质,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逐步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2.5坚持项目

9、带动的原则。以项目充实规划,搞好农业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研究,合理、科学地安排工程和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布局,以大工程、大项目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夯基础,强服务,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2.2.6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创新既是经济发展阶段提升与要素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注重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和效益的提升,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成果,创新发展机制和考评机制,加快全市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三、“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回顾“十

10、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按照中央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3.1、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具有朔州特色的种植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各级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建设了东南部平川区的玉米、蔬菜、甜菜种植基地和西北部丘陵区的马铃薯、小杂粮、胡麻种植基地。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达200万亩,成为全市粮食稳定增长的主要支撑,全市粮食产量突破15亿斤大关。以瓜菜、花卉、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高效种植正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11、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市政府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了市、县和重点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化验网络体系。农业部门与质监部门联合制定了31个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6个,基地80万亩,对平鲁红山荞麦原、应县大蒜实施原产地标识保护。3.2、规模健康养殖加快发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成绩斐然。紧持“做生态文章、打乳业品牌、建畜牧强市”的发展方向,切实加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力度。市县财政投入2亿多元,争取中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和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资金2亿多元,吸引社会资金1亿多元,扶持畜牧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提升工程。“十一五”期末,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的奶

12、牛小区(园区)达到145个,40%以上的奶牛实现了入园入区饲养。1000只以上的肉羊小区44个。累计建成青贮窖6000个,可贮草90万立方,使 8万头奶牛吃上青贮饲草,建设了机械化挤奶站504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全覆盖。新建了35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防护队伍,全力加强重大畜禽疫病的防控力度,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2009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14.95万头,羊饲养量212万只,生猪饲养量54.7万头;全市肉、蛋、奶类总产分别达5.1万吨、 2.2万吨、 45.1万吨,奶产量占到全省的62%。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30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全市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99

13、7元。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四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3.3、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围绕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饲草、乳品、肉类、沙棘“十大板块”建设,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到去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企业发展到249家,年实现销售收入稳定在60亿元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8家,进入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的企业5家,有16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0家企业进入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带动3万多

14、户农民从事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600多个,农民组织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了5万多人,全市80%的农产品靠他们销往全国各地。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龙头企业门类齐全、原料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 “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以盐碱地和边坡地为主,全市每年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切实加快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市水库达到54座,库容量达2.4亿立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

15、14处、灌溉面积80万亩;机井8278眼、灌溉面积81万亩;小型水利798处、灌溉面积20万亩。全市灌溉面积180万亩,实浇面积达到了160万亩。通过节水改造,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全市工农业生活用水由年5亿立方米降到了3.8亿立方米。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全市拥有各种类型农机具14.87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94.5万千瓦时,百亩耕地拥有动力39千瓦,耕播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46.3%,所有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建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强化气象预报,全面服务于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3.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从2006年开始,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新农村建设工程。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了规划,建立了领导、部门、企业、指导员“四位一体”的领导机制、“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矿扶持、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探索出了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移民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和旅游观光型等六种建设模式。现全市新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