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75772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章民法导论,某甲,系某高校教师,因妻遇车祸死亡,忧郁成疾住院治疗。其独子乙,17岁,擅自将祖传花瓶卖与20岁的丙,并完成交付。丙明知该花瓶非乙所有。甲听说此事,怒极,心脏病突发身亡,乙悲痛不已。乙舅丁为公安机关干警,欲以执行公务之名强行收回花瓶。半年后,乙成年,因悔自己无知出卖花瓶气死父亲,遂诉请丙返还,问乙能否得偿所愿?,第一讲 民法的概念,人作为一个个体具有两重性,一层是生物的人,在这个层次,人和动物没有区别;另一层次,人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而存在。一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相处,人的社会性就立刻会表现出来。,(1) 中国古代文献中,刑、法、律三个字的含义是相通

2、的,可以互换的。唐律疏议:“法,亦律也。”三代最初为“刑”,春秋战国为“法”,秦汉以后为“律”。,吕刑,法经,秦律,唐律疏议,大清律列,1、中国古代没有“私法”意义上的民法,(2) 中国古代的民事刑罚化:唐律疏议:“凡律以正刑定罪”,2、我国古代没有私法意义上的“民法”,今天我们说的民法,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 1885年甲午海战,宣告“洋为中用”的破产。20世纪初,清末政府派大臣载泽、戴鸿慈出国考察“宪政”,同时委托沈家本等人,聘请日本学者松刚正义,志田钾太郎为顾问,起草民法典,从日本引入“民法”,但结合我国法律传统,当时用的是“律”。,3、 日本“民法”一词是学者津田真道于应庆四年由荷兰语“

3、burgerlyk regt”翻译而来的,而荷兰的词语“burgerlyk regt”、法语的词语“droit civil”和德语的词语“burgerliches recht”,最终要追溯到罗马时代的“jus civile”一词。,4、罗马法,即罗马奴隶制国家施行的法律。但是,它并非某个立法文献的名称,而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总称。,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公元527年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宁可让罪犯逃脱惩罚,也不可枉屈一人,“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及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它包括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这正是(资产阶级)在他们兴起时期所需要,而在教会法和习惯

4、法中找不到的”。,“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 耶林,5、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体系。包括形式民法民法典和实质民法。,6、形式民法民法典,形式的民法,指成文的民法法典。民法典是按照一定的科学体例,系统地把涉及民事关系的各项规范和基本制度有机编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1)法国民法典是欧

5、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804年法国民法典 “我的光荣并不在于赢得了40场战役,因为滑铁卢一役就使得这些胜利黯然失色。但是我的民法典却不会被遗忘,它将永世长存。” 拿破仑,马背上的世界精神,(2)1900年德国民法典极端理性的产物,(3)中国民法典 一个百年的梦,1929年中华民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的民法典。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地区废止了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六法全书”。1954和1962年先后两次进行民法典起草工作,由于计划经济以及政治运动的影响,民法典的制定计划没有成功。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中国开始进入民事立法的高峰。我国立法机关即于1998年

6、3月委托国内民法学者、专家,成立了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民法典编纂和草案的准备工作。由此拉开了新时期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学者尤其是民法学者讨论和研究民法典问题的高潮。,7、实质民法 西方传统民法学理均以直接涉及个人福利作为民法的实质含义:一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都是民法。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我国目前没有民法典,但是有一部作为民法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以及大量的民事法律和法规。因此,我国不存在形式意义的民法,但存在实质上的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合同法,婚姻法,担保法,物权法,人身权法,1999,1985,2001,1995,2007,1986,

7、侵权责任法,2009,第二讲 民法的调整对象,一、什么是法律调整以及如何确定法律调整的对象? 所谓法律调整,又称为法律规制,是指法律将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内容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确定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标准有两个: 其一、必要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一部分社会关系对于维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非常重要,法律就可能将之作为调整对象,反之,相对不重要的,就不作为调整对象。 其二、可能性。有的社会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法律不可能调整,法律也不将它作为调整对象。对于民法而言,任何权利义务关系,都要有可能最终由法院强制执行。,法律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方面考虑,将部

8、份社会关系的内容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就是法律调整,这部分社会关系就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民法的平等性表现在: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当事人意志自治,行动自主。 3、当事人适用法律规则的平等。 4、当事人权利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思考:人,何以为人?,1、民法上的人格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存在和法律社会中的主体应当具备两大要素: A.物质要素:生命、健康、身体、行动等; B.精神要素:姓名、肖像、荣誉、名誉、隐私等。 (1)法律上的人与人格 现代汉语词典:人格

9、: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法律上的人正是通过支配自己的上述要素实现自己的人格,体现作为法律主体的“人”。,(2)人格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在支配自身物质以及精神要素过程中形成与其他人之间的人格关系。(人格权之拓展) 此种支配权形成:,2、民法上的身份关系,(1) 与身份有关的社会关系 人是家庭的基本要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具有多重身份,并与其他人形成不同的身份关系(父母、配偶、子女、亲戚)。 法律上的“身份”指:人基于先天的血缘与后天的活动,在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2)民法上的身份关系 叔父 父 母 舅舅 兄 甲 配偶 子女,3、人法

10、,(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例:有甲、乙二人,经相互协商,同意甲以20万元购买乙拥有的二手房一套。不久,丙公司在靠近乙的房屋处违规施工,造成乙的房屋出现裂缝。 问: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几种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1、财产关系模型,(1)甲、乙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的支配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甲、乙二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3)乙与加害人丙之间的损害赔偿关系。 甲 乙 丙 (交换关系) (损害赔偿关系) 20万元 房屋 (支配关系) (支配关系),2、财产关系的法律化,(1)甲、乙因对自己拥有的财产支配而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民法上的物权关系; (2)甲、乙二人之间因交换财产而形成相互间的债权

11、关系。 (3)因丙的侵权行为而形成的乙丙之间的侵权关系。,甲 乙 丙 (债权关系) (侵权关系) 他人 (即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人) (物权关系),3、财产法,(四)传统民法的体系,人 法:人格权法 身份法:婚姻法 亲属法 继承法 财产法:物权法 债权法,中国第一例电子邮件案评析 原、被告均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九三级研究生。1996年4月9日,原告徐某收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通过互联网发给她的电子邮件,内容是该学院将给他提供1.8万美元金额奖学金。但是此后正式通知久久未至。后经了解,是其同学张某假借徐某名义,以电子邮件拒绝了该校的邀请。于是,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公开道歉,并承担原告的取证费

12、用以及和美国学校交涉的费用、医疗费和营养费用、精神损失赔偿等人民币15000元。后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补偿经济损失共计12000元。,第三讲 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一)三种社会形态:,辈份面前人人平等,1、成员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是家族团体,在家族团体中,除家长外,其他人均没有独立的法人格,比如在罗马法中,“家庭”是指一切只要共同“家父”不死就均服从其权力的人的集合体。 2、成员之间虽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仍是权力服从关系的,是政治国家,政治国家也就是国家行政权力所及的范围。 3、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换关系,是市民社会。

13、,职位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市民社会,最初是指文明社会,即国家。相对的是同态复仇的自然状态。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公共机构,以保障安全。后来,是指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私人活动领域。,(二)市民社会理论简介 “典型的市民社会,是从封建的身份关系下解放出来的自由的个人构成的社会,这种自由,首先是经济上的自由,进而延伸到政治领域,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市民社会,即经济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的市民社会。,1、经济市民社会:是指自由平等的个体通过契约而形成的交换关系的总体系,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在此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有三大特征: (1)个人的利益。私人的利益是市民社会的存在条件,利已主义是市民社会的

14、本质。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说:“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即所谓“人为自己而存在,世界为我而存在”。,(2)自由平等的人格。自由平等的人格是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 在市民社会中,农民不再被束缚于土地,成为一个自由的可流动的劳动者;工匠不再受行会规章的约束,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家,土地贵族可以出租和转让土地,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地主。,(3)契约性的交换。契约性的交换,是市民社会运作的方式,契约,包括所有的市场交易,更广义地说,契约就是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人依自己的意愿去建立

15、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以利已心为原动力的而相互交涉的个人总是把与自己获得的利益相等的东西给对方,只有在这种自然的等价交换为枢纽的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地方,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成立”。,2、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市民社会理论有古典和现代之分。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 “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 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学者开始把“市民社会”作为自然状态的对立物,近代西方学者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其

16、对立面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最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构架:一个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架构;另一个是黑格尔所提出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架构。 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研究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即“政治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而已,市民社会是基础,政治国家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二、民法是私法 (一)法律运作的核心: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就是一张以人为原点的关系网,鲁宾孙漂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