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275515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 日期: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日期:2013-01-01 来源: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 作者: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 阅读:44次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制定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利推

2、进普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延续和深化“十一五”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趋势,依据国家、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共普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立足普洱实际,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普洱市“十二五”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提出推动普洱科学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

3、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立足全局、系统谋划,立意高远、高位谋划,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民生事业改善、和谐社会构建,加快建设“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宁洱“63”地震和严重旱灾等诸多困难,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和睦、边境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

4、实现翻番。与“十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8.08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达9773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1.9亿元增加到235.11亿元,年均增长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23亿元增加到30.86亿元,年均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9.04亿元增加到114.1亿元,年均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3.1亿元增加到72.66亿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52亿美元增加到1.71亿美元,年均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40元增加到13489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53元增加到34

5、56元,年均增长13%。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家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实施了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和社会公共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3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5倍。先后建成思小高速公路,思茅澜沧、景谷永平、澜沧惠民二级公路和无量山、哀牢山经济干线,即将建成磨思高速公路和澜沧小黑江、澜沧西盟、思茅江城、景谷宁洱、永平临沧、普洱国家公园旅游环线6条二级公路,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9160公里,全市公路里程比2005年增加3135公里,达1.92万公里。糯扎渡水电站筹建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91.

6、2亿元;建成崖羊山、龙马、土卡河、居甫渡、戈兰滩、泗南江、威远江、三江口8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箐门口等一批中型水库,镇沅五一水库即将完工,新开工建设景谷曼转河和澜沧小坝子水库。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5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35万亩。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南拓北建东扩中改”工程,新建城市路网16条25.6公里,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部分场馆投入使用,东部教育区、南部旅游度假区、西部工业园区、北部行政文化区、中部商业区的功能格局基本形成。完成江城勐康口岸建设,孟连口岸实现移址通关,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步伐,组织实施了一批市政、文教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业

7、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0.3%,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 3产业培植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集中打造普洱工业园区、景谷特色工业园区、帝泊洱生物茶谷等工业发展平台,推动工业聚集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从46.76亿元增加到128.15亿元,年均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8.9亿元增加到53.04亿元,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33.3:27.7:39调整为29.7:33.8:36.5。茶、林、电、矿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8%,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茶产业通过实施生态茶

8、园建设、科学普洱研发和帝泊洱产品开发,产值由10.2亿元增加到16.87亿元。林产业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产值由33.6亿元增加到67.9亿元。水电产业通过妥善安置移民,确保大中型水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全市水电装机规模从123.8万千瓦增加到338.7万千瓦,电力产值从3.94亿元增加到21.5亿元;矿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勘探投入快速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从9.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民族文化旅游、烤烟、咖啡、蚕桑、橡胶等特色骨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实施了普洱国家公园、普洱绿三角、大茶马古道、北回归线标志

9、园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业总收入从9.1亿元增加到17.14亿元。粮食连续五年获得丰收,总产量从81.77万吨增加到90.48万吨,创历史新高。先后建成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等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烤烟产量从25万担增加到83.1万担,产值从1.26亿元增加到6.16亿元,优质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初步形成。咖啡种植面积从13.2万亩扩大到27.67万亩,产量从1.1万吨增加到2.12万吨,产值从1.32亿元增加到4.52亿元,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鲜茧产量从0.12万吨增加到0.34万吨,蚕桑产值从0.29亿元增加到0.9亿元。以石斛为主的生物药业基地初具规模,一

10、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4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坚定不移地走整合大资源、引进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道路,立足发展实际,把握政策导向,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全市发展活力与动力。五年来,在全省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矿产资源整合及公开竞价出让、水价及水务、投融资体制、国有商品林流转试点等改革,创造了矿产资源整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务体制改革、恢复重建、镇沅拉祜族扶贫开发等倍受关注的“普洱模式”。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先后引进富滇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天士力、康恩贝、金洲集团、星巴克等知名企业落户普洱

11、,与33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往来,边境贸易日趋活跃,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3.3倍。累计实施经济合作项目509项,引进市外资金3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9亿美元。借助更名、魅力城市评选、品读普洱、茶节活动及帝泊洱品牌等平台,全面开展普洱及普洱茶文化宣传推介,普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在全省州市城市幸福指数评比活动中普洱获得最具潜力的城市称号,2010年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称号。 5社会和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4%,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19个,普洱茶

12、功能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投入成倍增长,基本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目标顺利实现。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普洱二中、师专新校区、市职教中心投入使用,启动南部区中学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传染病区,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市中医院医技楼、住院楼5个市级卫生项目建设,新建思茅区人民医院、宁洱县人民医院,启动了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江城、澜沧6个县级人民医院和宁洱县中医院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项目97个、村卫生室项目498个。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1万人,失业保

13、险参保8.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25%。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4%以内。50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市、县残疾人服务体系。新建廉租住房23.1万平方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平方公里,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273万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1%。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奖励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35以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市、县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

14、系基本形成。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8%。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621个,以工代赈项目177个,解决了4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投资2.58亿元解决了镇沅13365人苦聪人的搬迁、发展和脱贫问题;启动实施了11.8亿元投资规模的澜沧拉祜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规划解决53641人脱贫问题。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改革中的遗留问题。以妥善处理江城县胶农事件为转折点,和谐普洱建设深入推进。禁毒和防艾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得到加强,有效维护了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第

15、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普洱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和平合作发展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为我市更好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加快外向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国家将适时采取积极稳健、审视灵活的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妥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普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为我市加快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从市内发展条件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