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上传人:海****n 文档编号:142275270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导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5、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问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

2、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

3、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 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商品: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3、价值: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

4、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6、货币: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7、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8、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通上涨的现象。9、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想象。10、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11、生产社会化:生

5、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12、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问答题 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

6、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反之。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折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答:(1)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讲: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7、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3、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

8、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 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国家投入流通中的货币量要与实际需要相一致。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

9、象。直接原因有两个:一纸币发行过多;二信用膨胀。更深刻的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经济因素,例如垄断价格的上涨、政府财政赤字增大、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等。应该防止。(3)如果小于实际需要量,就会发生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往往与政府紧缩银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投相联系。危害是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应该防止。5、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0、。(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6、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个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答:(1)社会的需求结构 社会的需求是指在经济上可以实现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极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

11、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7、 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 答:(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即将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生产部门。(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

12、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第二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公式为:m = m / v。3、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4、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5、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 再转化为资本。6、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 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7、 资本积

13、聚: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 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8、 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 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9、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二、问答题:1、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答:(1)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

14、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答:(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2)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答:(1)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2)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II部类。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答: (1)

15、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一份剩余价值,这就是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所以,生产价格无非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但经过这种转化,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了。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