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2269141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

2、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有效控制广袤国土,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对象周武王将子弟(主体)、功臣和亲周的贵族分封于各地做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诸

3、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封国燕(宗亲)、鲁(宗亲)、齐(功臣)、宋(先代贵族)等影响积极: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后期诸侯国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概念辨析 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2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影响在广义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不

4、存在,宗法观念依然存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拓展延伸 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

5、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6、。(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地方官分工明确。(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方法点拨 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

7、度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州。(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

8、沿用。(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相权。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置(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

9、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4)省官互迁等。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三公九卿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3)宋朝:二府三司制(4)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2)皇权逐渐增强(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

10、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郡县制(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设刺史(3)唐朝:道、州、县(4)宋朝:路、州、县(5)元朝:行省制,路、府、州、县(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朝代机构或官员职能秦朝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地方:郡监御史掌管监察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唐朝御史台

11、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北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御史台人命重案送御史台,御史可以纠举官吏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1世官制(1)概念: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的选官用人制度。(2)评价:积极:作为王朝统治者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消极:贵族垄断教育与政治权力。(3)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走向消亡。2察举

12、制(1)概念:汉武帝时期,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考试后中央予以重任的选官制度。(2)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立“中正”,对举荐的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分成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作为授官的依据)。(3)评价:积极: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对社会各阶级相对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消极: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

13、选官三位为一体)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政务繁杂。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职权: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14、(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3特点(简、精、速、密)(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的修建、发展社会经济和促进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与巩固统一等。2消极作用:易造成暴政、腐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