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2章静力学弹力(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268673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第2章静力学弹力(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物理第2章静力学弹力(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第2章静力学弹力(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第2章静力学弹力(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案 可编辑 弹力 【学习目标】 (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检查检查自己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1、掌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计算方法能正确使用胡克定律 2、理解弹力的方向、弹力是否存在等有关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弹力计算难点:弹力存在判断、胡克定律应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这里主要告诉你怎么样做才能完成目标) 1、阅读教材,了解形变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做题目理解弹力的方向、是不是有弹力的判断 3、你的生活离不开弹力,你要多观察多想一想。胡克定律是计算弹簧弹力的专用公式。 【温故而知新】 (这题目具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你对上节课内容的回忆) 1、(2005 年

2、湖北八校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C、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它们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就一定相同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万有引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B )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B、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C、重力是万有引力与地面支持力的合力 D、重力的方向总是与万有引力的方向一致 【课前预习】 1、形变的种类有那几个,什么是弹性形变? 精品教案 可编辑 2、什么是弹力,弹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支持力、压力类弹力与拉力类弹力方向怎么确

3、定,如右 图 3、什么胡克定律?怎么样使用胡克定律计算弹力?影响k 值的因素有哪些? 【自我检测】 (这里的题目是为检查基本概念理解的,做错的主动请同学帮助解决) 1、试判断下图中球所受弹力的方向。已知小球静止,甲中的细 线竖直,乙中的细线倾斜。 2、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与弹簧所受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 值也越大 B与弹簧发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 值越小 C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及形变程度无关 D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的大小有关 3、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b、c,支点 P、Q 在 同一水平面

4、上, a 球的重心0a位于球心, b 球和 c 球的重心Qb、Oc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 和球心的正下方,如图3-2-8 ,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 对 a 球的弹力为Fa,对 b 球 和 c 球的弹力为Fb和 Fc,则 ( A ) A、 Fa=Fb=FcB、FbFaFc C、FbFaFcDFa FbFc 精品教案 可编辑 4、关于弹力大小,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D ) A在弹性限度内,一个物体形变量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B在弹性限度内,两个物体都发生形变,形变量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也一定大 C任何物体产生的弹力大小,都遵循胡克定律 D在弹性限度内,两根弹簧发生的形变量相同,则劲度系数大的弹

5、簧 产生的弹力大 5、如图所示,为一根质量不计的弹簧,其弹力与长度的关系图线,则 其劲度系数为(C ) A. 1250N/m B、625N/m C、2500N/m D. 833N/m 6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7一根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一小球,小球和弹簧的受力如右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BC ) AF1的施力者是弹簧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3的施力者是小球DF4的反作用力是F1 8、

6、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只受一个拉力F1 时,其伸长量为 x ,当弹簧同时受到两个拉力 F2和 F3作用时,伸长量也为 x ,现对弹簧同时施加F1 、F2、 F3 三个力作用时,其伸长量为 x ,则以下关于 x 与 x 关系正确 精品教案 可编辑 的是 ( B ) A xx B xx2 C xxx2 D xx2 【课内探究】 弹力的计算(这里要说明的是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你要积极展示2、3 题) 1一根劲度系数的103N/m的弹簧,在500N的压力作用时,长度为33cm ,当不受外力 作用时,弹簧的长度应为(C ) A. 28cm B.38cm C.83cm D.13cm 2、质量为m 的物体上、

7、下各连一个轻弹簧,两弹簧原长相同,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 k2且 klk2现将下面的弹簧固定在地面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上面的弹簧自然伸直, 如图甲所示,用一个向上的拉力拉住上面弹簧的上端点A 缓慢向上移动,问:当A 移动 多大距离时,两弹簧的长度相等? 解析:弹簧k2的最初的压缩量为x2: 222 2 . mg mgk xx k 物体受力如图,由平衡条件得:k1x1=k2x2+mg 要求两弹簧的长度相等,所以:x1=x2 则 A 点上移的距离: 12 012 212212 ()2 () kkmgmgmg Sxxx kkkk kk 3、如图 1-lO 甲示,倾角为的斜面A 固定在水平面上,木块B

8、、C 的质量分别为M 、m ,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下滑B 的上表面保持水平,A、B 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试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分别求各接触面间的弹力 精品教案 可编辑 (1)当 B、C 共同匀速下滑 (2)当 B、C 共同加速下滑 解析:( 1):匀速下滑时,B、C 间的弹力N=mcg A、B 间的弹力 N=(M+m)gcos (2):加速下滑时,A、B 间的弹力N=(M+m)gcos 系统下滑的加速度a=g(sin - cos ) B、C 的弹力 N=mg-may =mg-mgsin (sin - cos ) 【拓展提升】 (这里提供给你的题目题型较新、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 1 (宁波

9、市鄞州区2012 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弹簧的原长相等,小 球的质量均相同,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均不计,一切摩擦忽略不计。平衡时各弹簧的长度分别 为L1、L2、L3,其大小关系是( A ) AL1 = L2 = L3BL1= L2 L3CL1= L3 L2DL3L1L2 2(宁波效实中学2011年三模 )如图甲所示,小车上固定着硬质支架,杆的端点固定着一 个质量为m 的小球,杆对小球作用力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关于小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由F1变化至 F4) (D ) A小车的速度越来越B小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C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D小车可能向右做加速度

10、增大的变速运动 L1 L2 L3 精品教案 可编辑 3、如图 1-20所示,两根轻弹簧原长分别为l1、l2,劲度系数均为k,A、B 两物体的重力 分别为 GA、 GB,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正确结论是( A ) A弹簧伸长量分别为 l1=(GA+GB)/k , l2=GBk B弹簧伸长量均为 l=(GA+GB)/k C弹簧伸长量均为 l=(GA+GB)/2k D弹簧伸长量分别为l1=GA/k , 12=GB/k 4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a,使 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当用大小仍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 向拉着a,使a、b

11、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如图所示。 则( A ) Ax1一定等于x2 Bx1一定大于x2 C若m1m2,则x1x2 D若m1m2,则x1x2 5、如图 1-1-53所示,重力为G 的质点 M 与三根劲度系数相同的轻质弹簧A、 B、C 相连, C 处于竖直方向,静止时,相邻间弹簧的夹角均为120 0,已知弹簧 A 和 B 对质 点的作用力的大小均为2G,则弹簧 C 对质点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为( BD ) A、O B、G C、2G D、3G 6(广东高考题)图3-1 中, a、b、c 为三物块, M 、N 为两个轻质弹簧,R 为跨过光滑 定滑轮的轻绳,它们的连接如图并

12、处于平衡状态( AD ) A、有可能 N 处于拉伸状态而M 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 处于压缩状态而M 处于拉伸状态 F b a F a b 精品教案 可编辑 C、有可能N 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 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 处于拉伸状态而M 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7、如图 1-1-89所示,两根原长相同的轻弹簧竖直悬挂,其下端用一根跨过动 滑轮的细绳连在一起,不计绳与滑轮质量,两弹簧原来均无形变,求在动滑轮 下挂一质量m 的砝码后, 动滑轮下降的高度多大?已知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 别为 k1,和 k2,弹簧始终保持弹性形变,细线均沿竖直方向 答案: 12 12 () 4 mg kk k k 【课后总结】学完本节课,你一定要归纳一下物理方法或解题方法,标记出自己还没有掌 握的或者有疑问的点,并督促自己尽快解决。 归纳内容: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