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图文转换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258456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图文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图文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图文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图文转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考点 9 图文转换 1.(2013 新课标全国卷I)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 请写出该标志 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 句子通顺 , 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答: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材料分析的能力。要根据图分析材料, 辨别或挖掘出某 些隐含的信息 , 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判断。从图中不难看出:图中心是由青 山、绿水、太阳组成的; 三者外围是十个环。青山、绿水、太阳, 是人类生存离 不开的 , 应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外围的十环 , 组成一个圆 , 围着环境 , 应为环境的 屏障。怎样保护环境呢?只能是全民联合起来 , 有意识地保护环

2、境 , 环环相扣 , 表 示大众团结。“十环”的“环”与“环境”的“环”相同, 可以理解成为保护环 境而联合。 答案:中国环境标志 ( 俗称“十环” ), 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 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 , 环环紧扣 , 表示公众参与 , 共同保护环境 ;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 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 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2.(2013 新课标全国卷 )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 请写出该标志的构 图要素及其寓意 , 要求语意简明 , 句子通顺 , 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 2 -

3、答: 【解题指南】 对于图文转换类题目 , 首先不能遗漏图表或画面中的构成要素, 然 后按照图表或画面的性质 , 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合理转换。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此标志由三部分构成:作为背景的黑色圆形图案, 我们可以想象为地球; 圆形图案中间的白色区域由两部分水滴和手掌构成, 其寓意应是用我们的双手节约每一滴水。整幅画面, 黑白对比鲜明 , 也喻示着只 有珍惜水资源 , 地球才有生机活力 , 才有光明的未来。而“手掌”的图案, 又可引 发我们的其他联想 , 如一条大河 , 喻示积少成多 , 也只有从每个人做起 , 才能形成 合力。 答案: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 象征

4、水能保护地球生态; 手掌托着水滴 , 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手掌又像一条河流 , 象征滴水成河。 3.(2013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 多项选择 ) 年龄段 选项 1825 岁2640 岁 - 3 -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 , 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 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 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 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 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 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 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

5、异。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 注意看题干要求“认识的同与异” ,“异” 只能是数字出入大的项目 , “同”是比例接近的项目。 答案:(1) 同:大多数志愿者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履历有帮助, 能让自 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2) 异:小年龄段 (1825 岁)志愿者更认同于从志愿服务 中获得某些技能 , 而大年龄段 (2640 岁)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在志愿服务中拓 展社会关系。 4.(2013 江苏卷 )有研究者对200 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 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 论。(5 分) - 4 - 结论: 【

6、解题指南】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 要全面准确地认读图表 内容。一般来说 , 解读图表遵循以下流程:源信息( 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 归纳概括文字表达。其次, 要注意训练阅读图画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培养我们的分析图画、图文转换的能力, 并能够进行合理的、多方向的推理、想 象、思维的能力。再次 , 能够注意题干中的字数、句式和修辞等其他的要求。如 本题中“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这一要 求。 【解析】 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 多位作家发表处女作 和代表作的年龄 , 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成熟”

7、, 什么是作家的“不成熟” , 当然, “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 “成熟”指的是 “代表作”。这样就把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了: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 一块是 发表代表作的年龄。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多(203 人)的主要集中在 20 岁前 至 30 岁, 发表代表作人数多 (177 人)的主要集中在26 岁至 40 岁, 这说明什么 ? 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十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 熟的角度来答 , 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不断创作, 方能达到创作上的 成熟。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5.(2013 天津卷 )欣赏漫画玩大了

8、 , 按要求作答。 (4 分) - 5 - (1) 任选一条鱼 , 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2 分) 答: (2) 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2 分) 答: 【解题指南】 漫画一般包括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 标题、画面是显性信息, 而寓意则是隐性信息。一般会从概括寓意、拟加标题、描述画面和综合考查等 角度命题。 漫画转换文字解 题步骤 审读画面 , 观察构成要素 合理想象 , 丰富画面信息 类比联想 , 探究画面寓意 揣摩寓意 , 把握画面要点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1) 每条鱼的内心独白均应符合情境, 符合 事理,能对画面构成说明 , 与画面相映成趣。 (2) 需结合

9、两条鱼的游戏、缸外鱼的 处境以及漫画标题 , 并联系现实 , 揣摩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寓意合理 , 言简 意赅。 答案:(1) 示例:缸中鱼后悔死了, 都怨我, 不小心一用力 , 你就飞了出去 , 玩 大了,我该怎么办 ? 缸外鱼这回玩大了, 老想飞高些 , 这回是高了 , 可也惨了 ; 也怨你 , 使那么大 劲干吗! 谁来帮帮我 , 要不我再跳一回 ? (2) 示例一:凡事皆有度 , 乐极会生悲 , 做事出格即错。 示例二:危险就在身边 , 时时需警惕 , 谨慎切勿忘。 6.(2013 湖北卷 )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 围绕“盼”描写一个场 - 6 - 景。 要求: 想象合理

10、; 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 字数不超过 80 字。(4 分) 答: 【解题指南】 图文转换题目是一种综合性强、技巧性强的题型, 要求根据图形或 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 展开分析、理解、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 对材料进行综 合性评价或者推断 , 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是对信息筛选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断能力等的综合考查。同时紧扣题目要 求, 不要顾此失彼。 【解析】 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简单明了, 画面上只有一老一小两个人物。 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年妇人两只手紧紧握住小孩的一只手, 生怕小孩挣脱跑 走她静静地伫立着, 背影侧对着读者 , 双眼向右前方写着“巷口”的两个字

11、 处眺望。可以推想老年妇女在看风景, 或在等待孩子爸爸妈妈下班归来。根据题 目要求, 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 可以加上天气和环境描写, 同时把这个画面描 述出来, 也可以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案:夕阳西下 , 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 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 伫立巷口 , 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 是父亲。背后 , 深巷幽幽 , 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7.(2013 重庆卷 )阅读下面漫画 , 按要求答题。 - 7 - (1) 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 不得用“无题”作标题。(2 分) 答: 【解题指南】 拟加漫画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 , 它

12、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 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 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漫画的主题拟加 标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 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 可从旁观者角度分析 , 也可从猫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 从旁观者的角度 )“捕风捉影”可以休矣 ; (从猫的角度 ) 影子 也可“山寨”。 (2) 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联系, 不超过 15 个字。 (2 分) 答: 【解题指南】 提炼漫画寓意的方法: 提炼漫画寓意 , 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 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 对象或行为 ,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 ,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 取联想的方法 , 由物及人 , 彰显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的能力。结合所拟标题, 由物及人 , 提 炼寓意即可 , 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 从旁观者的角度 )是对捕风捉影造谣生事的人的讽刺。( 从猫 的角度) 是对山寨产品泛滥的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