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255683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两套)(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 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 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 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 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 1 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

2、9年 4月 21 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 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 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 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 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 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 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

3、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 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 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 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 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 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4、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 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 把最 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 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 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 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的赞美。 提问 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 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

5、已。”“英勇的、英雄式 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 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 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 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 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 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

6、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 2 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 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 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 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

7、 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 供人们 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 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 1:快速朗读新闻, 整体感知课文,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 地点和战况, 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 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8、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 ( 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 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 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 ( 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 地点、人数。 第二层

9、(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 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 ( 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 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 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 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 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此处简略交代即可

10、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 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 情需要交代, 如“至发电时止, 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 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 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 有详有 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 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 如用“越过”则不准确, 因为“越

11、过” 的对象是静态的, 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 “到达”则太泛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 (如 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 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 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 准船只自由通航; 对“铁路线”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

12、逃跑的 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 “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 我双方较量的程度, 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 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 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 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 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 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 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 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13、;“冲破”“横 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 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 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 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 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

14、构特点,大 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 而第 1 课时的节奏过快,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1、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消息相关知识。 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了解消息的六要素, 把握消息的 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 正 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15、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 图片展示渡江战役图片渡江战役示意图 二、预习展示 根据你的课外预习,说说你了解的消息的有关常识: 1. 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三、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大无畏精神。 四、消息的有关知识: (一) 、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

16、新闻 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 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 消息。 (二) 、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三)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 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 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 表现全篇消息 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 次要的。 4、背景:是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