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46916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幼学纪事》课件 华东师大(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学纪事,于是之,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紧扣“幼学”合理剪材,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2、理解作品中幽默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会剪材,会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颂师恩、惜友情,做真人,学习目标,于是之,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3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作者简介,1927年7月9日,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

2、927年7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作者生平,于是之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王掌柜形象,骆驼祥子中饰老马(1957年),年轻时于是之与夫人李曼宜,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

3、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丹心谱请君入瓮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1985年于是之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于是之先生在电影大河奔流里塑造了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主席的艺术形象。 1996年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因为有烛光晚餐、安徒生童话、还有外婆的彭湖湾,还有神奇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

4、活对你不公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熏陶渐染(xn)伫立(zh) 苛酷(k)不绝如缕(l)兀立(w)寥寥可数(lio),词语解释,憋bi: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殁m:死。忐忑tnt:心神不定熏陶渐染:指人的思想行为长期接触外界事物而受影响。不绝如缕: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细微。绝:断,缕l细线。令人神往:叫人一心向往。神往:一心向往。,日久天长:形容时间积累得很久。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寥寥:非常少。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

5、朋友。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兀立:直立。忐忑:心神不定。,分析课文,、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庆幸自己在那样恶劣的政治制度下竟遇上那么好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文章结构梳理:,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求学)第一层(1自然段):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贫穷,没有文化。第二层(2自然段):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遇到的两位良师。(上学)第一层(3自然段):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第二层(4自然段):过渡段,引出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第三层(5自然段

6、):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第四层(612自然段):第九段:回忆卫天霖老师。,第三部分: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辍学)第一层(1318自然段):交代作者上学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第二层(1920自然段):茫然待业的时间里,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业余求学)第一层(2123自然段):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第二层(2427自然段):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的经过。第三层(28自然段):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我来问,你来答,

7、、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读第一部分:,读第二部分:,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 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突出老师的伟大 ,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

8、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读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读第四部分:,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朗读文本探究深意,1.作者一共叙写了那些求学之事?记叙了幼年求学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回忆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启蒙老师;深情叙写了一位默默的播种者,绘画老师卫天霖。在待业期间,侥幸“混进”高等

9、学府旁听,沉醉在教授们精湛的讲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仍去业校学习法语。,2.作者为什么要写求学之外的事呢?比如家境的贫寒,“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贫穷没有文化的大杂院,才显出作者坚持读书的难能可贵,而能够“没有胡乱地生长”的原因是遇到了两位良师。可见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的交代是叙写两位老师的背景,,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是由本家提供的,而本家们停止资助,作者只有辍学,这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3.哪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文围绕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选择材料?本文紧紧围绕幼年求学这一中心选

10、择材料,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正规上学、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第二、第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进行了详写。第一、第三部分则分别交代了两个阶段的背景,用略写。与求学无关的往事,一律不写。这样重点突出,条理分明。,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为线索。叙述总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常用的叙述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简单的记叙文常常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综合运用。,5.本文叙述的顺序是什么?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作者按着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叙述了贫寒的家境、上学、辍学和业余求学的经过。但在第一部分里插叙了帮老郝叔叔

11、起草“请会通知”的事。,6.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什么?一是明确“我”当时的处境和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是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这样的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作为没有文化的大杂院的“知识分子”写请会通知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我”没有良好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反衬出下文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的重要。突出了中心。,归纳本文中心思想:,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过年苦,年苦过,过苦年,年

12、过苦,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书好,书好读,读好书,书读好,书田书舍子而孙。 清末四川才子钟云舫,什么是幽默?,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联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这句话,仔细琢磨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含义:,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来了。3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 4于是这

13、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文章材料安排的特色,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从作者出生到十五六岁,十几年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选哪些事情来写,为什么要选这些事情写,这是学习本文所要弄清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归纳各部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题目是“幼学纪事”,即记幼年求学之事。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这样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

14、友”。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教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一、三两部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不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本文在叙事的过程中,对那不堪回首原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习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

15、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所要表达的旨意,进而领会这些往事对今天的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通俗、幽默的语言,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用口语,通俗,亲切,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露出辛酸之情,使读者深受感染。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要讲清幽默的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本文所用的幽默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幽默有两种形式: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本文综合运用这

16、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待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得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文章第一段,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这“笑话”是说得多么严肃。又如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痛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这一语言特色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本文综合运用了这两种形式。本来是凄苦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忍俊不禁,而等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在第一段中,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要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