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46746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新闻(含访谈)2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一、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背景和结语有时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也可省略。,(1)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

2、。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和展开。 (4)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以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以在导语或结尾处出现。,(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启示。结尾的方式有小结式、详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二

3、、基本分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和访谈等,其共同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但各种新闻文体之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消息 1消息的定义 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一般出现在压缩语段类的考点中。,2消息的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新颖,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明确,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

4、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4消息的写法 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二)通讯 1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

5、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专访)、小故事、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三)特写 1特写的定义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以社会生活为内容,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的部分,作集中、精细、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特写的特点和种类 借用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高度的真实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包括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四)时评 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或新闻中隐含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归纳总结出新的结论或观点。其特点是以说理为主

6、,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其内容包括提出的问题、明确的主题、完整的论述、合理的阐述、明确的结论。 (五)访谈 1访谈的定义 访谈是指基于某人、某事或某一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2访谈的特点 (1)访者有强烈的目的性。 (2)被访者有很强的限定。 (3)文本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4)问题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5)有感而问,有问而悟。 参考其它新课标省区的试题,不论哪种类型的新闻,命题点集中在分析综合、鉴赏评析和探究能力上。因此,熟知出题方式及答题要点、技

7、巧,对备战2012年高考尤为重要。,分析综合,一、筛选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是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要求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是实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筛选”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的信息。“整合”是根据试题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概括。,【典例1】(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

8、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

9、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

10、,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

11、法。,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

12、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本

13、文的题目,也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新闻是怎样围绕“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来阐述的呢?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从全文看,“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须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参考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

14、发利用;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二、分析文中的句子或词语 对文中重要句子或词语的理解分析是新闻类文章考查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标题、语言特色的分析上。 新闻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能强烈吸引读者。一般都要求能点明主题,概括主要内容。对新闻标题的鉴赏应注意:对吸引读者的作用;是否醒目;对表现文章内容及主题的作用。 新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是准确。高考考查的大多是通讯和访谈,这类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是高考命题的侧重点,如“真题起跑

15、线”之她只能活七小时中的第3题。作答此类题目要看其表现手法对塑造形象、渲染紧张氛围及场景的作用。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具有深意、难以理解的句子,分析这类语句要细读上下文,联系文章整体内容来回答。,【典例2】(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

16、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