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46732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3 苏教必修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 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 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 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 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 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 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

2、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的形势高峻、气象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及傲世情怀。,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

3、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文章的内在思路:先写自己由于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几乎走遍永州山水,但没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在此铺垫之下,发现了与众不同的西山,然后写西山的卓尔不群,最后写自己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沉醉于自然之中。,主题1:体会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思想感情 1.认真阅读全文,请同学们用有关语句说明柳宗元看到的西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1)险:(过、缘、斫、焚)(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为类),2.阅读全文,探讨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4、游于是乎始”。 明确: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

5、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主题2:理解比照映衬的修辞手法 1.作者在写西山之景时,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请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1)这是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 (2)如作者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衬其异,写登西山时感其高险难测,云天相连,衬其险峻,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又写“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再衬其高,最后写“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突出了西山高峻

6、峭拔之貌,也写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自己满酌而醉,试分析作者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明确:第一次写往日游览,因生活单调,内心苦闷抑郁而醉;第二次则是西山之游,作者因心中从未有过的快感而醉。一次是“愁而醉”,一次是“喜而醉”,前后比照,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在一位知名的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自以为完美无缺的瀑布画去求见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轻轻摇头说:“还好,就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请你在画上画出瀑布的声音,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年轻人,你将如何用衬托等手法在画上画出瀑布的声音?

7、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述。(不超过50字) 答:_,答案:在瀑布下的水潭边上画两个相对而立的人,其中一人正双手拢音大喊,另一个正侧耳倾听。(或:两个相邻的人,一个张嘴大喊,一个侧耳倾听;或:在瀑布顺流而下的石头上,画出溅起的朵朵浪花;或:在瀑布的不远处,画几只惊飞狂奔的飞禽走兽)(只要想像合理即可),柳宗元在文中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怎样的启迪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见到西山之后,方知自己以前游的山水都没有此处美好,认为西山之游才是游览的真正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我由此想到“

8、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启迪就是一个人应该目光远大,不能鼠目寸光。,观点二:我觉得求学的路是永无止境的,应永不知足,永远向前看,不要骄傲,要积极进取,保持谦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西山”,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提高,才会永葆前进的动力,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一、基础积累(21分,每小题3分) 1.与例句中的“而”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到则披草而坐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A.表修饰关系;B.表递进关系;.表并列关系。,2.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9、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解析】选C。C.不得志。A、B、D三项均为动词,穷尽。,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C.游于是乎始 D.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解析】选B。A、C、D三项中的古今异义词分别是“凡是”“于是”“累积”。,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B.自余为僇人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解析】选A。B.“僇”同“戮”;C.“趣”同“趋”

10、;D.“受”同“授”。,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 B.箕踞而遨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歌窈窕之章 【解析】选D。名词作动词。A、B、C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6.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组(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选D。宾语前置句。A、B、C三项为定语后置句。,7.下列判断有误的一句是( )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作者宴游西

11、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用游其他山水时心情的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C.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的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解析】选C。“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错,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二、名句默写(5分) 8.萦青缭白,_,_。 9._,而莫得其涯;_,_。 答案:8.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9.悠悠乎与颢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10.对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不可以不更也 更:更改,这里指改换名称 B.塞其隘,为愚池 塞:堵塞 C.嘉木异石错置 错:错误 D.予得专而名焉 专:占有 【解析】选C。“错”应解释为“交错”。,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或曰:可以染也 B.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解析】选C。与例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用来”,B项“用”,D项“用来”。,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冉氏尝居也,故姓

13、是溪为冉溪 B.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C.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D.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 【解析】选 B。“名”,名字。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后,为自己的八愚诗写的序。 B.文章通过描绘当地的奇山异水和更改溪名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保守势力颠倒贤愚的愤懑。 C.作者认为小溪不能用来灌溉,不能用来通航,水浅狭窄,对世人好处不多,正像作者自己,因此命名愚溪,也不算辱没了它。 D.文章中以宁武子和颜子与作者相比,说明宁武子和颜子的愚比不上自己,自己有负于皇上重托,做错了事。 【解析】选

14、D。作者并不是说自己是真的“愚”,也非有负于皇上,这是正话反说。,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4分) 译文:_ (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2分) 译文:_ 答案:(1)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所以叫染溪。(“可以”“名”“以”“故”各1分) (2)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玷辱了,这是为什么呢?(“独”、被动句各1分),解题助手 文言文的翻译一定要抓住“采分点”,要养成这种意识,常见的采分点有:句式、固定格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画出这样的点,在翻译中一定落实准确。

15、,四、语言表达(6分) 15.探究下列材料中蕴涵的道理。 材料一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做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做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 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材料三 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答:_ 【解析】三则材料让我们探究道理,自然要分析其共同点,这三则材料中的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童年或少年时都很聪明,有过人之处,而后天都不怎么努力,结果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其实是告诉我们后天努力学习、勤奋的重要性。 答案:如果没有勤奋的精神,即使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