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46680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导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4 新课标(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自主校对】 一、yncnznjkuiwnxiczhn 二、1.看,望/回头/探望,拜访/顾惜2.尚且/还,仍然3.表示动作的趋势/离开/过去的/距离 三、1.名词作动词看,望2.名词作动词吃饭3.名词作状语向北,一、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2、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

3、有稼轩词编年笺注。,二、背景回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4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我待,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一、整体悟读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篇登临周览之作,词人是如何抒发郁结心头的忧愤情

4、怀的?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引用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怀念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表现了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同时借赞扬孙权、刘裕来

5、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了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词的下片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屈辱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之情。这首词借古讽今,用历史故事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自己内心爱国热忱的独白。,二、局部涵泳 1探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寓情于景的特色。 参考答案: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

6、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2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

7、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参考答案: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历史事件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哀与愤慨。,3语句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赏析: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

8、力遒劲。“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的同时也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

9、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地,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是“栏杆拍遍”,是写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就把作者雄心

10、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此三句借用廉颇思见用于赵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而前面冠以“凭谁问”三字,抒发了词人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志,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坐视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我们在理解此句时,应注意“凭谁问”所包含的既有“烈士

11、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身老头白,多年饱受压抑的愤懑的复杂情感。,三、开放探究 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思路提示: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两年后,临终前

12、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一、文脉梳理,二、意旨探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词人通过写清秋、远山、夕阳、孤雁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阕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通过写登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1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片秋水长天、远山落日、断鸿声等景物描写,气氛悲壮苍凉,情景交融。 2妙用典故,含义深远 下片用三个典故,借典言志,含而不露。因此,全篇读来感觉抒情形象丰满,蕴涵深厚。 3语言出彩,精练细腻 语言精练、形象,笔触细腻,凸显出豪放的风格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情理入诗,变化升腾 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词形象表露出来。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体现了词的本质。,2用典寓意,寄意深远 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

14、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3借古讽今,环环相扣 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的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作者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那是他自己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事相连,环环相扣。,4多用对比,委婉深沉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

15、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慨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解析:B项中“戈”应读;C项中“羹”应读n;D项中“尽”应读jn。 答案:A,2下列词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季 B休说胪鱼堪脍,尽西

16、风、季鹰归未?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 解析:A项“季”应为“际”;B项“胪鱼”应为“鲈鱼”;D项“仓惶”应为“仓皇”。 答案:C,解析:D项“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答案:D,4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解析:A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或者“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B.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答案:C,5下列词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解析:B项是比喻;A项用“烽火”代指“战争”;C项用“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答案:B,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