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22730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7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同步导学 苏教必修5(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挹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注】江南:这里指的是苏州、杭州一带。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日出江花”句:水边盛开着的花,映着初出的阳光,比火花还要鲜艳。蓝:叶子可以制蓝色染料的一种草。全句说,春天江水的颜色,就像用蓝草染成的一片碧绿带青。洛城:指洛阳。袂:袖子。全句说,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挹:沾湿。全句说,为晶莹的露水所沾湿的丛兰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颦:皱眉。,【

2、鉴赏提示】苏州、杭州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到杭州任刺史,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次年秋天,因眼病免职回到洛阳,写了不少怀念江南的诗作。这是他六十七岁时写的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是总忆江南风景。 刘禹锡的忆江南作于开成三年 (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它是一首流溢着淡淡哀愁的春词。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全词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却又不流于绮靡。,【答案】(1)yun(2)l(3)shn(4)yn(5)mn (6)cun(7)y(8)b(9)b(10)z(11)h(1

3、2)p p(13)di(14)fi(15)jin yu,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某所,而母立于兹 (_通_ _) 【答案】而,同“尔”,你,你的,【答案】(1)每逢/常常/每个(2)动词,回头看/动词,顾及,念及/动词,看望,拜访(3)动词,放置/动词,设置/ 动词,舍弃,丢弃(4)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归还(5)得到,获得/能够(6)稍微,略微/逐渐,【答案】(1)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介词,根据,凭借/介词,按照(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3)助词,调整音节/代词,它/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4)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答案】(1)一丈见方(2)到处 (3)学习写字(4)去世的(5)两次,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前辟四窗_ (2)内外多置小门墙_ (3)东犬西吠_ (4)使不上漏_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 (6)客逾庖而宴_ (7)乳二世_ (8)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答案】(1)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面 (4)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5)手:名词作状语,亲手(6)宴:名词作动词,吃饭(7)乳:名词作动词,喂,养(8)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文言句式。

5、 (1)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 妪,先大母婢也_ (2)省略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 日过午已昏_ 使不上漏_ 读书轩中_,(3)介词结构后置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_ 其制稍异于前_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 鸡栖于厅_ 室西连于中闺_ (4)被动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答案】(1)语气词“也”表判断直接表示判断语气词“也”表判断(2)(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主语)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3) “于此”作动词“居”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介词结构“于前”在形容词“异”后作补语 “于庭”作动词

6、“植”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 “于厅”作动词“栖”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 “于中闺”作动词“连”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4)“不焚”,即不被焚毁,8文学常识填空。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_,明代昆山人,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_。代表作品有:_。 【答案】震川唐宋派项脊轩志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9名句名段填空。 (1)借书满架,_,_,_。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 (3)然予居于此,_,_。 【答案】(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多可喜亦多可悲,1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

7、川。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

8、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2解题。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3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开始至“殆有神护者”),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

9、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 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

10、悲”的深化。,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2)第二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记补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

11、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

12、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解析】D往往,到处。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汇中词类活用现象,这是文言阅读的难点。词类活用要分析语法结构,理解其语法功能,从而正确理解词义。A项中的“下”,C项中的“西”,D项中的“手”分别修饰

13、各项中的动词“注”“吠”“植”,都为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乳”,名词作动词。 【答案】B,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 A对祖母的刻骨铭心的哀思,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B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C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亲人亡故,家庭没落的深切叹惋之情。 D对家庭变故,日趋衰微的切肤之痛和无限怅惘之情。 【解析】这段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进一步深化。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项,“往往”:古,到处;今,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

14、束发”:古,十五岁;今,系着头发。D项,“学书”:古,学写字;今,学习书本。 【答案】A,A中的“是”用法相同,中的“而”用法相同。 B中的“是”用法不同,中的“而”用法不同。 C中的“是”用法相同,中的“而”用法不同。 D中的“是”用法不同,中的“而”用法相同。 【解析】是,代词,这、这样;而,连词,表修饰。 【答案】A,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炊前后的庭院,分炊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 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事。 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事。 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 【解析】A本段内容没有表现作者的喜。 【答案】A,7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 _ 【答案】(1)庭院中开始用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2)我们家的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功名了,这孩子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