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参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2236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参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六国论》参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六国论》参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六国论》参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六国论》参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参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参考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下面是有关作家作品、背景资料等相关 的重要的知识,同学们,来了解一下吧! 眉山三苏之一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 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宋仁宗 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 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 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著有嘉祐 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以史论理,借古讽今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军人干 政,统治者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 致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便造 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

2、的契丹、 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 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 茶3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为讽谏北宋 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苏洵写下了本文。,文体知识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史论是在史书人物传记结尾处的议论评价,政论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价经史之言。“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

3、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 什么特色? 【分析探究】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 国破灭,弊在赂秦。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 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领全 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 (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 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 比?各有什么作用? 【分析探究】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这个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

4、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我们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3.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 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改好不好? 【分析探究】这样改不好。首先,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 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 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 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 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 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

5、破亡之 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 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 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 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 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4.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何异同? 【分析探究】(1)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6、评论的内容: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分析的结构: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语言的运用: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2)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 主旨不同: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结论(论点)不同: 六国论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由古及今,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过秦论就

7、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一、文章主旨 本文借古讽今,着重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贿 赂敌国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削弱了自己,必然招致灭亡, 以此讽喻宋朝应以六国为鉴,不要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 应奋起抵御外侮。,二、梳理文脉,三、艺术鉴赏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 国,实际上借古讽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 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

8、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 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 的方式。,2.论证透彻,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 密,无懈可击。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 关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的 运用,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 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3.方法得当,描述形象 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语言的描述十分形象。如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如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

9、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如对比论证, 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 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法、假设论证法。,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及比喻等论证方法以 外,还使用了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 用“暴霜露”“斩荆棘”;写土地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 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 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 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 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 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 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

10、贪婪。“起”与 “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 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文言文翻译(一) 一、角度阐释 新课标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以翻译为重点,要求“理解 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的角度有三个: 一是要求准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作出判断、认定和 辨识;二是要求准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三是要求运用“加字法”“替换法”“保留法” 去翻译文中的语句。,二、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必考的试题形式。翻译句子除 了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之外,还涉及文言 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及技巧。其实,文言文翻译涉及

11、的知 识点远不止这些,另如文言断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句间 语意关系的理解等都与文言翻译密切相关,那些内容留待后 面专章阐释,这里的“文言文翻译”话题,重点就“文言句 式、词类活用”展开。,中学语文涉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 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固定结构),主谓倒装,定 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其中主谓倒装、定语后 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又可以统称为倒装句。 中学语文涉及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 活用、形容词的活用。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下面对如何翻译文言文作几条规 律性的方法总结:,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或几个字,使之 成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12、或短语,从而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一 致。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 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代汉语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保留法 古代汉语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 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至和元年七月某

13、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 记)翻译时,除“记”之外,其余的都可保留不译。,三、典例分析 (一)典题点拨 (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 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 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 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 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 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 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 风

14、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 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 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 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 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 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 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 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 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 迂,余独不以

15、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浼(mi):玷污。,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_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译文:_ (3)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_,(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3)则余亦迂甚矣哉!,附【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靡(文风),他 的诗也是奇崛怪异的,独树一帜,但考亭先生曾经批评他的 (文章)俗气,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有这种 毛病。这难道不是因为他非常

16、急切地想向朝廷求官做,目的 在于获取私利的原因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 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当今社会写文章的人 很多,身份低微,却想让大人、先生、权贵知晓自己的姓 名,于是早晨写完一篇文章,晚上就(能)镌刻在梓木上,形,成刻板,(常常大量印刷)往往成为影响很大的作品,如果要 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结交一些知名人士,就拿着这些书,把这 些书当做见面礼品,如果像这样,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 俗气的啊。我拜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地叹服他能卓尔 不群,改正这些俗气(写出超出一般人的文章)。无锡人自从 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学院讲学以来,继承失传的 学问,但是这种风气没有流传很久(远)。严祺先出生在无 锡,诵读他们留下来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