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20041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讲练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之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 左传是继春秋之后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

2、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围郑缘由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 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却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 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晋国想争夺霸 权,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3、濮之战,事实上 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领的晋、宋、 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君撤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全文共4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秦、晋两国围攻郑国。主要写了秦、晋依仗强大武力的咄咄逼

4、人之势,以及郑国面临强敌危如累卵的危急形势。,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明确:课文题目即是。人物是“烛之武”,事件是“退秦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明确: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的良好品行。 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5、,不计较个人得失。,4.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明确: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5.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明确: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6.本文刻画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 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义无反

6、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中可以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主题2:高超的叙事艺术 1.本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试举例分析一下。 明确: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2.本文结构严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

7、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而耐人寻味。,请运用伏笔与照应的手法写一片段。 答案(示例):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着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那是一种寻觅和期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

8、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说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仙逝了。,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人们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人们在评

9、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说出你的看法。 观点交流: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

10、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观点四: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一、基础积累(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秦军氾(fn)南 佚(y)之狐 夜缒(chu)而出 B.越国以鄙(b) 远君之薄(b)也 共(n)其乏困 C.朝济(j)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 D.若不阙(qu) 秦逢(pn) 孙戍守(sh) 【解析】选A。“氾”应读fn,“缒”应读zhu。,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作动词 B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11、、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隐蔽 【解析】选D。敝:损害。,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解析】选D。A.介词,对;B.连词,假如;C.介词,用,拿;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代词,他的。,4.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B。B项“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A、C、D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

12、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解析】选A。A项为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状语。,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 (被动句) 【解析】选D。应为判断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

13、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选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毛遂比至楚 比:等到 B.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历阶:不停地连续

14、登阶 C.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奋:振作、发扬 D.而王弗知恶焉 恶:憎恨 【解析】选D。恶:羞愧。,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解析】选D。疑问代词,什么。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秦军。B.介词,凭借/连词,因为。C.转折连词,可是,但是/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 B.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 C.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

15、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 D.毛遂与楚王说理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解析】选C。“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错,主要凭勇气和不怕死的精神,由“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可以看出。,11.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4分) 译文:_ (2)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5分) 译文:_ 答案:(1)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楚国人多。 (2)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三、语言表达(11分) 12.把下列一组句子组织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 答:_,参考答案: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13.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可见口才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