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219988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产业结构,学习目标 读完本章,你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产业结构的涵义。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理论分析。 4.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和内容。 5.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和内容。,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生产联系、技术联系、经济联

2、系。 第四,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二、产业间的基本结构形态,1、 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 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 。 2、产业间的需求结构 指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投资量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 3、产业间的投资结构 指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包括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结构。,4、产业间的就业结构 5、产业间的技术结构 6、产业间的区域配置关系 产业间的区域配置结构 进出口结构 7、产业间的产出结构,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返回,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一)产

3、业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结构的状况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三)产业结构的改进是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产业结构的状况是经济效益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五)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 (二)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三)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分析,(一)结构演变理论 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定理 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的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4、克拉克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认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产业结构变动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 霍夫曼理论的缺陷及其修正,对我国计算口径的修正,用我国的口径计算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与“霍夫曼比例”参考值相比是不合适的,应对我国的计算口径进行相应调整后才能与国际口径进行比较。 制造业产值(国际口径)=工业产值(国内口径)-采掘业产值 重化工业产值(国际口径)= 重工业产值(

5、国内口径)-采掘业产值+轻工业产值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部分(国内口径) 轻工业产值(国际口径)= 轻工业产值(国内口径)-轻工业产值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部分(国内口径),4、钱纳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理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降,而按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则呈缓慢上升;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认为整个经济是由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

6、成,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 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取决于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 城市工业中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积累效应: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断降低,这种效应直到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才停止,这时,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

7、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挺进阶段;高额民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经济增长,主导部门的序列是不能任意改变 。,(三)结构演变模式,1、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 雁行形态理论的应用 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该理论是美国跨国企业问题专家佛农提出。“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十出口升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的产品开发”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反回头效应先行国在海外的投资使先行国的己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现象。,(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适用于后发的

8、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国出口的增加是由该国自身产业特点、技术基础的完善程度和技术特点决定的,这些国家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使它们之间相当多的同类工业品相互进口的数量减少,而且,由于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使以后的进口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返回,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二、产业结构高度化,(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高度化的四个特征。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通过产业间优势

9、地位的更迭来实现,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单个产业部门一般会经历一个“兴起一扩张一减速一收缩”的运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的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为高增长优势产业间的更迭。 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三个标准:附加价值高低、产业产值、产业关联效应。,(三)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因,根本动因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 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新的市场需求推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四)产业结构高级化判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1、“标准结构”法 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

10、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2、相似性系数法 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 SAB=(XAiXBi)/( XAi2XBi2)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一)概念 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解决: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及其衡量 1、标志: 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资源得到较好满足; 产业结

11、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 产业类型构成恰当。 2、衡量方法: (1)市场供求判断法 (2)需求适应性判断法 (3)结构效果判断法 (4)影子价格分析法,(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1、调整的过程及其收益 两个过程:一是在部门、行业之间;另一过程则是这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 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的过程中,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这是由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结构扭曲程度不断缩小的过程。,2、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和动力 (1)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 (2)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 各自优点及其局限性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