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09512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作者: 日期:常劳社20067号关于印发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各辖市、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局各处室、事业单位: 根据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征求意见稿)以及市十三届五次人代会精神,结合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现制订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印发给你们。附件: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00六年二月十八日主题词:劳动保障 十一五规划 通知 抄 送: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协

2、,省劳动和社会保 障厅,市各辖市、区,市各部委办局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6年2月18日印发 共印200份附件: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是常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对推动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十五”期间常州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十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个确保成果得到巩固;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稳步

3、提高;新型劳动关系的调整体制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事业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建立起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解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1.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建立。 探索建立了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督查机制和政策体系,“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新机制在我市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工作机制

4、初步建立,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2003年至2005年2季度末,全市累计投入再就业资金2.11亿元,支出1.55 亿元。截至2005年12月末,全市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数累计达6万人,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3.75万人,持证人员再就业率为62.4%。2.就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就业人数总量规模得到了增长。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从2002年末的75.05万人增加到2005年末的86.94万人。二是就业结构得到了优化。2004年年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与“九五”期末相比,分别上升了9.1和3.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城

5、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为15.1万人,其中65.8%为个私经济组织增加的岗位。三是多种形式就业格局形成。截至2005年末,我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4.6万人;劳务派遣企业87家,从业人员1.5万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32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到2004年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累计达83.18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市农村劳动力力总量的67.49%。外地流动人员进入我市就业人数增长较快。2005年末,全市有130.3万外来人口,其中务工经商人数达113.62万人。确保完成了省下达的吸

6、纳苏北劳动力和南北对口交流的任务。近3年来,共吸纳苏北农村劳动力12.86万人,其中南北对口交流6.31万人。3.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实现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有8.4万名下岗职工从再就业服务中心转出,其中4万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同时,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完善对“4050”和双下岗失业困难群体援助再就业的常规机制。连续三年完成就业援助2.61万人。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8%,控制在4.5%的调控目标之内。4.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共职介,有序放开社会职介,发展劳务服务组织、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形成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市区的33

7、个街道(乡镇)147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市、辖市(区)及街道(乡镇)建立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服务场所,基本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联网。截至2005年末,我市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51家,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9家,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办机构90家,社会力量办52家。“十五”期间,我市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共为51.2万人次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基本建立了适应我市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保障需求,资金来源多渠道、

8、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并逐步趋向多样化、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险种“十五”期末全市参保人数(万人)其中市区(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1.3634.9347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4.412.03-55(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减少参保人员)城镇医疗保险55.42(不含退休人员24.3万人)34.91万人(不含退休16.61万人)204失业保险57.336.419工伤保险37.1729.0934生

9、育保险35.1428.85222.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险险种基金年度收入(万元)其中市区(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6955617494314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252311996306城镇医疗保险8240053145失业保险2123216524122工伤保险43693551187生育保险428935224533.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总体良好。2004年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各辖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安置就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政府保养、集体补助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

10、体系和政府保养体系,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当前以及长远的养老问题,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达到或超过省规定的标准。4.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类别2005年末保障水平比“九五”期末提高(%)市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826元/月40失业保险金410元/人.月70市区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人均伤残津贴1236元/月67市区生育医疗费补贴3000元/人1005.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日趋完善。各统筹地区实行收支分开、四级办理、多方监督,基本形成了行政监督、专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分层监督机制,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有力维护了各项保险基金安全完整。(三)劳动关系和工资支付行为逐步规范, 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

11、护“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初步实现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十五”期间,规范劳动关系协调运行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不断深入推进,175户事业单位和1879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革改制。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逐步推广。目前全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已达6800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签订率达65。同时,探索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工作联动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实践模式,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2.

12、工资宏观调控新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推行工资指导线制度,按年度公布常州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积极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决定本企业工资增长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十五”时期,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稳步提高,从2000年的年均11542元到2005年的年均22990元,增长99.19。同时,依法规范工资支付行为,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解决。3.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市平均每年对近6000家单位贯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累计查处案件3000余件,补签劳动合同30余万

13、份,追发拖欠工资0.9亿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5亿元,清退风险抵押金2000余万元。劳动争议处理纳入依法处理的轨道,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500件,劳动者胜诉率达86.4%。同时,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劳动保障监察专兼职监察执法人员262人,专职兼职仲裁员37人。(四)职业培训事业快速发展,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培训为就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技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在校生总数由“九五”末的1.2万人增至目前2.57万人,全市现有的11所

14、技工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技校3所,省(部)级重点技校4所, 省(部)级以上重点技校占技校总数的64%。2.职业培训鉴定事业全面推进。“十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技术工人11 万人,其中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10.6 万人,获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人数 1 万余人,全市技术工人队伍的初、中、高技能结构比例达39.8:50.7:9.5。大力开展“三年六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累计培训11.9 万人,实施创业培训0.26 万人;不断推进“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就业培训计划,累计培训14.1 万人。目前全市现有社会力量办学(民办)职业培训机构5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26个,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17家。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启动实施常州市三年三千六百新技师培养实施计划和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全市培养高级工近万人,新技师1800 人。 “十五”期间,全市建成6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五)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化进程加快1.劳动保障政策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围绕涉及劳动保障的全市性重点、难点问题和全局的中心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