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09268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1 作者: 日期: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劳动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如何解决劳动供需的矛盾,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本文用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现状,并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结构的几个因素,并给出了几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共同发展的对策设想。 关键词 就业 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而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基本前提。改

2、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尤以就业问题为甚。著名的“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遵循这一法则。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相反就业的压力日趋沉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关注。“高增长低就业”既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质的区别,虽然经济发展要以一定的经济增长为基础。单纯的经济增长与公众的福社并没有必然联系,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增长

3、,其最终目的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社。增长与就业不协调,既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一、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概念(一)经济增长的概念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季度、一年、五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根据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增长的一般定义为“以固定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的某种量度的变化率,最广泛采用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本论文“经济增长”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年内的增长,而GDP的增长率则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二)就业的概念就业

4、是和失业相对的概念。失业指的是劳动力人口中,在某一时期内没有就业机会并在寻找工作的那一部分人口。他们完全处于闲置状态。按照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失业是指一定年龄之上,在参考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根据这个定义,作为失业,其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劳动能力,二是没有工作,三是愿意工作并在寻找工作,就业是指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者,为就业者。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现状(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亦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980年到1999年,全球新增劳动力8.6亿人,中国为2.9亿人,相当于世

5、界新增劳动力的33.7%。并且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3亿人,失业缺口将达1000万左右。如何解决这一巨大失业缺口,首先需要从我国已往经验中分析一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一般会带来就业增长,但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是不同的。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关系因受经济之外的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等比例的变化,下面是根据我国经济专业调查得到的数据:(1)1979-1989年期间,随着GDP增长率的变化,就业增长率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基本处于一种正相关状态,即GDP增长,就业人口增加相应的提高,

6、GDP降低,就业人口增加相应减少。如1984年GDP增长最快,高达15.2%,当年就业率同步增长将近3.8%,由此可见,这个时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是较明显的。(2)1991年-1999年,在这个时期,就业增长率并未完全尾随GDP的增长率变动,而出现同步变动,就业增长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而GDP增长率四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可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有序调整,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逐渐减小。(3)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局面,GDP增长率逐年稳步攀升,但就业增长率非升反降,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城镇登一记失业人员从2000年的595万

7、人增加至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压力有增无减,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出现同步高增长的局面。(二)就业效应现状分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体现出的就业效应可以通过就业弹性的变化来分析。所谓就业弹性就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即GDP增长l个百分点所能带来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变化,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比较平缓。据相关统计,就业弹性系数变动明显分为两阶段,一是从1978年至1991年是高就业弹性阶段,二是1991年后进入低就业弹性阶段,“六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0.31,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31个百分点,而“十五”时期,

8、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能拉动增加就业岗位240万个,而到2005年,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这亦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9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56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6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压力800万左右。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9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

9、2010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个,但新增需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三、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增长的影响导致有效就业率过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本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突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隐性失业。国际劳动工组织和我国劳动部在1995年联合进行了一次“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该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为18.8%(王城,1996)。这一比率基本上等于各权威部门对城镇就业中隐蔽失业率估算的中间值或平均值(国家计委和体改委提出

10、为25%,国家研究机关提出为20%-25%,国家统计局为20%,劳动部为10%-20%)。在国有企业中,一方面,存在大量无效就业人员条件下,企业首先利用无效就业人员,而不必增雇工人,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产出,因此,失业会不因产出增加而下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但由于这些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其技术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导致相当多的人员在下岗后不能重新就业,加大当前就业压力。国有企业有效就业率只有70%-80%,与美国的高达99.4%(奥利维尔.布兰查德,2003)的有效就业率相比很低。(二)过剩的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导致经济增长有压力西方或

1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我国在工业化过和中,农村就业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的压力愈来愈大。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指农业部门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农业劳动人口与既定的农村生产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配比关系超过适度劳动力需求比例而导致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效率小于零的状态。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其中: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性。“我国耕地面积只占我国面积的14%左右,大大低于世界许多国家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例。按照人均耕地面积计算,世界平均在0.23公顷左右,我国目前尚不到

12、0.07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1/15。并且还要面临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和耕地资源受到破坏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口增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分迅速,在1952年,我国人口总数是5.8亿人,1978年超过9.6亿人,2003年超过12.9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7亿人),年人口总数分别是1952年和1978年的2.224倍和1.344倍。同时我国耕地总面积还由于工商业用地,基础设施占用以及耕地生态破坏等原因却在逐年减少,因而人均耕地面积出现锐减之势,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到20世纪70年代为1.5亩,目前仅为1.2亩左右。我国每公顷地养活的人数由1952年的

13、5.5人上升到目前的12人之多”。人均耕地面积锐减造成我国粮食供给压力增大,限制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农业发展强调种植业,种植业发展又以粮食为主的格局。造成农业劳动人口劳动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的局面。在改革之前,我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工业产品的不合理定价即所谓的价格“剪刀差”,把农业部门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来,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并且城乡经济是相互隔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乡人口自出生之时就被限定了职业选择,劳动力流动性被阻断。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统计,虽然结果有一些差别,但总体上显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是庞大的。(三)结构性失业加剧了失

14、业问题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的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一方面失业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或熟练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就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系劳动力素质

15、程度不高,且素质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其焦点在于长期以来教育体系不合理、不完备。主要有三点:第一,公共教育投资过少,使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不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对于教育的支出比重相对偏低,由此结果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至2009年底,我国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5.49%,接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的占81.14%。在25岁以上的年龄区内,我国目前受过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人只占2%,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4%、32.2%和21.1%。相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而言,文化程度低的劳动力更容易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无法适应技术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也妨碍了对其他行业技术的学习,以致无法适应行业转换的要求。这种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必然性和严重性。同时,受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影响,部分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产业出现岗位空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受阻。第二,再就业培训不理想,对于再就业培训,我国目前再就业培训资金来源不足,在庞大的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的人员群体面前,仅靠社会统筹基金的形式难以应对。而且对于再就业的培训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