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208176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期(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策委员会大陆情势双周报1564期 作者: 日期:壹、專 題 研 析大陸傳產台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大陸台商遭逢紛遢而來的內憂外患,經營獲利日益窘迫。其原因一方面是國際環境日趨艱難,如消費景氣低迷、出口市場萎縮、原料能源上漲、人民幣值漸升、國際競爭激烈等。影響更大的是經營環境的丕變,包括基本工資調漲、土地取得困難、資金調度不易,加上內資企業崛起、外資進駐競逐等等。此外,更讓台商深覺雪上加霜的是,大陸當局推出部份操之過急的政策調整,包括勞動法規趨嚴、稅賦優惠削減、出口鼓勵中止等,加上土地配額、社保支出、排污環保等規定日趨嚴格,執法過程中妥協議價的空間也相對限縮。對於大陸台商

2、而言,上述內憂外患,可說禍不單行,嚴重衝擊其生存空間。根據學者估算,對於台商中的主力 以勞力密集、出口為主的傳產台商 來說,其平均生產成本估計遽增30%左右,整體營運成本則估計上升20%。傳產台商因此不支倒閉、搬遷外移者,已經超過千家。這類台商聚集的東莞受害尤烈,被台灣部份媒體稱為台商逃亡潮。面對種種內外交迫的挑戰,部份業界人士不免略有悲觀,認為對傳產台商而言,路已走到盡頭,展望未來前景,大概只能逐步退出。但結果未必如此悲觀,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傳產台商目前遭逢的挑戰,若能妥善因應,全面前瞻規劃,徹底調整體質,未必不能將目前的危機變化為未來的轉機。 一、危機性質:傳產台商遭逢兩種挑機當前大

3、陸傳產台商所面對的挑戰,基本上是兩種危機,既來自不同的源頭,發生時間也有先後之別。首先是2006年下半年開始,台商經營環境逐漸惡化,主要涉及工資、原料、能源、匯率等幾個層面,也包括大陸內資企業崛起及來自其他開發國家的競爭。隨後是始於2007的下半年,大陸當局逐步推動一系列的強迫轉型政策,大幅修訂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調降出口退稅稅率,以及針對兩高一資加工貿易企業的商品實轉等法規,引發相當震動,多數勞力密集型的傳產台商,經營前景日趨黯淡,部份開始觀望,部份另有計劃。之後方才是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全球蔓延的金融風暴與景氣低迷,歐美消費需求大幅萎縮,直接衝擊台商出口,更加深傳產台商的經營危機。以

4、此類台商眾多的廣東為例,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已經倒閉或外撤者,達到台商總數的1成左右,還有1成仍處於搖搖欲墜、心懷觀望,未來恐怕也不甚樂觀。深入觀察上述挑戰,我們不難發現,前一波經營環境的惡化,主要屬結構性質,而後一波出口市場的低迷,則基本屬震盪衝擊。對於後者而言,台商因應之道在迅速彈性調整,存活的關鍵則端視其體質是否健全。而事實上,相對大陸本土的製造業者,多數傳產台商因為利基紮實、財務穩健,承受衝擊的能力明顯更加優越。誠如隨後的一些訪談報導所觀察,在壓力有所鬆弛後(中共部份政策鬆動加上國際環境轉圜),大多數的傳產台商都能順利存活,即便其中部份關廠外撤者,或者著眼長遠考量,或者藉機順勢收攤,並非

5、真的無法生存。但根據我們之前的分析,傳產台商其實面臨了兩種危機,若以為挺過這次的震盪衝擊,未來便能一片大好,並因此逃避或拖延必要的改革,結果恐將後患無窮,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畢竟,對傳產台商而言,如何因應經營環境的結構變化,才是其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為這樣的壓力將是長期持續而且無可迴避的。若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傳產台商而言,之前所面臨的蕭條與低迷,其實是淘汰問題廠商、促進有序競爭的必要過程。而來自國際的環境趨勢與來自中共的超前政策,則恰好提示傳產台商調整改進的方向。傳產台商若能以此為鑒,儘速未雨綢繆,改善自身體質,若能順利脫胎換骨,將更能因應未來挑戰。 二、各類台商、衝擊不同自1987年前後

6、,政府開放探親,企業藉此西進,迄今已有20餘年歷史。回顧過往的20餘年間,雖可見幾波潮流起伏,包括90年代上半的傳統產業外移珠三角,90年代末期2000年初期的IT產業佈局長三角,以及2000年晚期的食品業台商崛起等。若根據其西進的模式,尤其目前所處的危機來看,大陸台商其實可以區分為三大類。其一是傳產台商、其次是科技台商、最後是內銷台商。前兩種基本模式類似,均在利用對岸豐富廉價的生產要素,維繫台商的出口競爭力,繼續佔有或擴大國際市場。但這樣的西進模式,到了2007年左右,因為整體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科技台商尚能維持不墜,但傳產台商卻必須進行徹底的調整,否則無以適應內外形勢。內銷台商的經營,近年表

7、現一支獨秀 諸如康師傅、統一、旺旺等企業 不但品牌家喻戶曉,更是股票獲利的保證。而且就經營策略而言,確有傳產台商可資取法處,有鑒於此,本文將自上述三類台商的經營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並對傳產台商提出建議。在深入分析之前,先就三類台商的基本經營模式進行勾勒。首先,所謂傳產台商,規模上多數為中小企業,特質上大多屬勞力密集,經營者則多為黑手起家(技工轉老闆),市場上則直接間接都是出口導向。這類傳產台商外移的時間多為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中期,地點則以廣東的東莞、深圳、中山附近為多,福建、江浙也有分佈。其次則為科技台商,規模上多為中大型產業,特質上仍依賴廉價勞力,但相對依賴技術或資本優勢,經營者則多為專業

8、技術或經理人員,市場上則直接間接仍屬出口導向。這類科技台商外移的時間多為90年代中期之後,地點則以長三角為中心,昆山為代表,其他如廣東等地也有分佈。最後則為內銷台商。其規模上有大有小,特質上兼顧廉價勞力與資金技術,但最關鍵的優勢在品牌經營,領導企業者也多為專業技術或經理人員,市場上則轉以內銷為主。這類科技台商外移的時間有早有晚,地點分佈則廣及全中國大陸的一、二線城市,不論生產基地為何,各城市都廣設分銷據點。根據我們對於內銷台商的分析,其經營上大概有幾項特點,或許可以為傳產台商所參考。首先,鎖定內銷、貼近本土。此類台商都不特別標舉自身的外來形象,反而用心貼近市場,關心民眾需求,盼與中國市場一起成

9、長。其次,投注資源、經營品牌。此類企業多重視品牌形象,爭取消費者認同。再其次為強調通路、策略結盟。此類企業多積極從事行銷通路的構建,若一時之間無法構建自身通路,則往往與當地企業進行結盟。最後,政商人脈、政策風向。這類企業通常會努力經營政商關係,常能在政策變化之初,便能掌握政策動向,及時提出因應的辦法,甚至可以適時反映,遊說政策的調整。由於具備上述的優勢,內銷台商才能利用中國崛起的勢頭,逐漸竄起壯大,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改造傳產台商:升級轉型、永續發展從結構角度來看,傳產台商的深層危機在其成本結構的變化 尤其是其競爭優勢所繫的廉價勞動與土地。不論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或者由於政府政策的催化

10、,廉價勞力與低價土地均已經一去不返了。即以東莞為例,2004年最低工資是470元,2005年調為530元,2006年調為690元,2008年則調為770元。長此以往,傳產台商的經營必將日漸窘迫。因此,如何轉變傳產台商的經營成效,即其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其中廣為採行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數項,其中前兩者是在既有基礎上提昇,後兩項則涉及結構的轉型:(1) 移地經營,常見選項包括遷出城市用地、遷至內陸城市、以及遷往其他國家等。經過移地搬遷後,往往可與日漸高漲的基本工資與土地價格脫鉤,重拾產業的競爭優勢;(2) 技術升級,常見的做法包括技術研發、技術引進、提昇產品附加價值等。完成技術升級的企業,往往可以

11、在既有成本結構下,大幅改善其獲利;(3) 調整市場,主要的方式是逐漸開拓大陸的國內市場,出口與內銷並行,視其獲利進行內外銷比重的調整;(4) 轉業經營,比較常見的方式為轉迎服務產業,例如利用廠房土地,轉營房產開發、餐廳酒店等。但無論何種應對方式,其落實均頗為不易。首先,移地經營不但遠離產業集群、增加運輸成本,而且將處於陌生環境,制度法規往往相對落後,隱藏成本相當可觀。而且從長遠角度看,遷移生產基地,只是將工資、土地問題延緩,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其次,技術升級也相當不易,往往受限於經營者的能力與眼光,轉型提昇所必須人才與資金,也通常來之不易。再其次為參考內銷台商的成果模式。但開拓當地市場,也需要

12、貼近大陸民眾、晉用當地人才、發展當地網絡 包括行銷通路、品牌塑造、當地關係 (政府、銀行、政法體系)等 必須持續多年的經營。最後是轉業經營,這也相對不易,必須從台商擅長的製造業,轉入相對陌生的服務業,尤其跨足房產、旅館、醫療、教育等具有部份壟斷性質的服務業部門,往往必須兼有土地、資金尤其當地人脈,因此斷非人人可為。綜合上述,對傳產台商而言,無論升級或者轉型,都涉及深層徹底並耗費時日結構轉變,因此能順利轉型、技術升級者十分有限。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其中鳳毛麟角的成功案例,往往具備兩個先決條件。首先是企業接班問題。前述各種選項,包括移地、升級、內銷、轉業等,均需要全面而且徹底的調整企業的經營形態,

13、但目前主導企業的台商,本身多已垂垂老矣 多在55歲到65歲間 往往無法再負荷沉重的二次創業使命。因此,如何引進專業新血,進行組織改造,重新定位優勢,將成為台商因應目前挑戰,適應全新形勢的關鍵。其次必須轉變台商家族企業的特性。絕大多數的台商屬於家族組織,這樣的結構一方面不易引進專業經理人員,往往只能由之前黑手變身的頭家,加上班底化身的經理,其管理技能與技術專業,往往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侷限,也容易造成前述接班危機。此外,台商的家族結構,也無助於引進外來資源 包括技術、資金、經營技巧等,尤其是來自當地資源 徹底突破企業的既有格局。因此,在上述企業轉型的背後,其實必須進行更深層的結構調整,其中接班序

14、列的規劃與產權結構的調整,是之後一切移地、升級、內銷、轉業的基礎,唯有紮根於穩固的基礎上,才能展開結構調整,突破資金、技術、尤其人才的侷限。 四、輔導傳產台商:政府政策、促進轉型除了企業本身的努力外,政府當然可以提出配合的做法,幫助並促成大陸傳產台商的結構調整。這部份扁政府著力有限,卻應該是馬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其中比較可供參考的方案如下。首先是通過兩岸溝通平臺,影響台商政策。對此,政府或許可以透過海基-海協兩會協議、國共兩黨主辦的兩岸論壇、加上各類相關管道,一方面探詢對岸政策風向,提供台商預警的資訊。另方面則不妨推動遊說一些有利於台商的政策 例如規劃台商出口專區,區內採行通關簡化、稅賦減免、

15、以及與基本工資脫鉤等配套措施等。若有不利台商的相關政策,也可透過管道反映,呼籲對岸當局或者給予緩衝時間,或者可以適度轉圜,減低政策變動的衝擊。其次需要的是全面建構或擴充服務網絡。政府可以準官方的形式,在對岸各大城市及台商聚集區設立辦事處,與當地台商協會合作,提供台商急難救助、法律服務、其他行政旅行手續的協助等。此外,也可進一步擴大大陸的貿協網絡,在大陸各地廣設辦公室,協助蒐集大陸商情,並結合既有的全球經貿網路,提供台商開拓內外銷的參考。另方面,也可透過與大陸當局協議金融MOU,積極協助台灣銀行在大陸的佈點,就近提供各類台商融資服務。再其次為輔導台商轉型升級。例如可以資助諸如工業研究院、生產力中心等單位,跨海支援輔導團隊,針對個別企業,提出升級建議。此外,也可提供設置專項台商升級基金(或以大陸台商為主的創投基金,鼓勵台商引進技術與轉型併購),開放傳產台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