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220547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评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20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A. 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 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 “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答案】A【评析】考查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简单。A.胆矾为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说法错误;B

2、.湿法冶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取铜,B说法正确;C.加热浓缩硫酸铜溶液可析出胆矾,故“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C说法正确;D.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说法正确。故选A。8.某白色固体混合物由NaCl、KCl、MgSO4、CaCO3中的两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溶液; 做焰色反应,通过钴玻璃可观察到紫色; 向溶液中加碱,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其组成为A. KCl、NaClB. KCl、MgSO4C. KCl、CaCO3D. MgSO4、NaCl【答案】B【评析】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溶液,则不含CaCO3,排除C选项;做焰色反

3、应,通过钴玻璃可观察到紫色,可确定含有钾元素,即含有KCl;向溶液中加碱,产生白色沉淀,则应含有MgSO4,综合以上分析,混合物由KCl和MgSO4两种物质组成,故选B。这题是回归传统题,见2016年全国卷第12题,比16年题简单。我们备考时值得借鉴。12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A NaHCO3、Al(OH)3BAgCl、NaHCO3CNa2SO3、BaCO3DNa2CO3、CuSO49.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4、可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海水酸化能引起HCO3浓度增大、CO32浓度减小B. 海水酸化能促进CaCO3的溶解,导致珊瑚礁减少C. CO2能引起海水酸化,其原理为HCO3H+CO32D. 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改善珊瑚生存环境【答案】C【评析】A海水酸化,H+浓度增大,平衡H+CO32HCO3正向移动,CO32浓度减小,HCO3浓度增大,A正确;B海水酸化,CO32浓度减小,导致CaCO3溶解平衡正向移动,促进了CaCO3溶解,导致珊瑚礁减少,B正确;CCO2引起海水酸化的原理为:CO2+H2OH2CO3H+HCO3,HCO3H+CO32,

5、导致H+浓度增大,C错误;D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从而减少CO2的排放,减弱海水酸化,从而改善珊瑚礁的生存环境,D正确;新情境题,信息陌生,看图说话就可以解决。此类题目是发展趋势。10.吡啶()是类似于苯的芳香化合物,2-乙烯基吡啶(VPy)是合成治疗矽肺病药物的原料,可由如下路线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Mpy只有两种芳香同分异构体B. Epy中所有原子共平面C. Vpy是乙烯的同系物D. 反应的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答案】D【评析】AMPy有3种芳香同分异构体,就是我们常用的邻、间、对,分别为:甲基在N原子的间位C上、甲基在N原子的对位C上、氨基苯,A错误;BE

6、Py中有两个饱和C,饱和C类似CH4,5个原子最多有3个原子共面,所以EPy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共面,B错误;CVPy含有杂环,和乙烯结构不相似,故VPy不是乙烯的同系物,C错误;D反应为醇的消去反应,D正确。有机必考题还是考查同分异体,共面问题,同系物问题,反应类型问题。最后一问消去反应,有机必修苏教版没有涉及,备考时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要补充。11.据文献报道:Fe(CO)5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OH-参与了该催化循环B. 该反应可产生清洁燃料H2C. 该反应可消耗温室气体CO2D. 该催化循环中Fe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答案】C【评析】这是一种新题型,它最早

7、是14年江苏卷出现,后来在17,18,19年北京卷中多次出现,全国卷海南卷是18年,19年出现,所以20年的模拟题大量出现。20高考全国1卷也有。对于反应机理图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判断反应物,产物以及催化剂;一般催化剂在机理图中多数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则是反应物;而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一般多是产物。题干中明确指出,铁配合物Fe(CO)5充当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图中,凡是出现在历程中,进去的箭头表示反应物,出来的箭头表示生成物,既有进去又有出来的箭头表示为催化剂或反应条件,其余可以看成为中间物种。由题干中提供的反应机理图可知,铁配合物Fe(CO)5在整个

8、反应历程中成键数目,配体种类等均发生了变化;并且也可以观察出,反应过程中所需的反应物除CO外还需要H2O,最终产物是CO2和H2,同时参与反应的还有OH,故OH也可以看成是另一个催化剂或反应条件。A从反应机理图中可知,OH有进入的箭头也有出去的箭头,说明OH参与了该催化循环,故A项正确;B从反应机理图中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O和H2O,产物为H2和CO2,Fe(CO)5作为整个反应的催化剂,而OH仅仅在个别步骤中辅助催化剂完成反应,说明该反应方程式为CO+H2OH2+CO2,故有清洁燃料H2生成,故 B项正确;C由B项分析可知,该反应不是消耗温室气体CO2,反而是生成了温室气体CO2,故 C

9、项不正确;D从反应机理图中可知,Fe的成键数目和成键微粒在该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变化,故 D项正确;12.电致变色器件可智能调控太阳光透过率,从而实现节能。下图是某电致变色器件的示意图。当通电时,Ag+注入到无色WO3薄膜中,生成AgxWO3,器件呈现蓝色,对于该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g为阳极B. Ag+由银电极向变色层迁移C. W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 总反应为:WO3+xAg=AgxWO3【答案】C【评析】电解池,常规的电化学题,情境新颖,落点较低。从题干可知,当通电时,Ag+注入到无色WO3薄膜中,生成AgxWO3器件呈现蓝色,说明通电时,Ag电极有Ag+生成然后经固体电解质进入

10、电致变色层,说明Ag电极为阳极,透明导电层时阴极,故Ag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致变色层发生还原反应。A通电时,Ag电极有Ag+生成,故Ag电极为阳极,故A项正确;B通电时电致变色层变蓝色,说明有Ag+从Ag电极经固体电解质进入电致变色层,故B项正确;C过程中,W由WO3的+6价降低到AgxWO3中的+(6-x)价,故C项错误;当然可以假设x为1,更便于解题。D该电解池中阳极即Ag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xAg-xe-= xAg+,而另一极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WO3+xAg+xe- = AgxWO3,故发生的总反应式为:xAg + WO3=AgxWO3,故D项正确;13.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

11、组成的化合物(如图所示),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化合物中,W、X、Y之间均为共价键 B. Z的单质既能与水反应,也可与甲醇反应C. 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D. X的氟化物XF3中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答案】D【评析】用陌生物质的结构式设置情境,是19年刚刚出来的新题,今年在2卷出现,充分说明高考题是最佳的备考题源。根据图示,W为1价形成共价键,W为氢,Z为+1价阳离子,Z为Na,Y为3价,Y为N,24-1-11-7=5,X为B元素。这是多年高考中首次涉及B元素。A该化合物中,H、B、N之间均以共用

12、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故A正确;BNa单质既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也能与甲醇反应生成甲醇钠和氢气,故B正确;C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为强酸,故C正确;DB的氟化物BF3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8电子稳定结构这一比较古老的考点重新出现。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26.化学工业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氯的许多化合物既是重要化工原料,又是高效、广谱的灭菌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1)氯气是制备系列含氯化合物的主要原料,可采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来制取。装置中的离子膜只允许Na+ 离子通过,氯气的逸出口是a (填标号)。(2)次氯酸为一元弱酸,具

13、有漂白和杀菌作用,其电离平衡体系中各成分的组成分数(X)=,X为HClO或ClO与pH的关系如图(b)所示。HClO的电离常数Ka值为10-7.5 。(3)Cl2O为淡棕黄色气体,是次氯酸的酸酐,可由新制的HgO和Cl2反应来制备,该反应为歧化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为同一种物质的反应)。上述制备Cl2O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HgO=HgCl2+Cl2O 。(4)ClO2常温下为黄色气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一种有效成分为NaClO2、NaHSO4、NaHCO3的“二氧化氯泡腾片”,能快速溶于水,溢出大量气泡,得到ClO2溶液。上述过程中,生成ClO2的反应属于歧化反应,每生成1

14、 mol ClO2消耗NaClO2的量为1.25 mol;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NaHSO4=CO2+Na2SO4+H2O。(5)“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不可与酸性清洁剂混用的原因是 ClO-+Cl-+2H+=Cl2+ 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工业上是将氯气通入到30%的NaOH溶液中来制备NaClO溶液,若NaClO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则生产1000 kg该溶液需消耗氯气的质量为 203kg(保留整数)。【答案】 (1). Na+ a (2). 10-7.5 (3). 2Cl2+HgO=HgCl2+Cl2O (4).1.25 NaHCO3+Na

15、HSO4=CO2+Na2SO4+H2O (5). ClO-+Cl-+2H+=Cl2+ H2O 203【评析】(1)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2NaOH+Cl2+H2,阳极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从a口逸出,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产生OH-与通过离子膜的Na+在阴极室形成NaOH,故答案为:Na+;a;(2)由图pH=7.5时,c(HClO)=c(ClO-),HClO的Ka=c(H+)=10-7.5;这一特殊点计算使用多次出现。(3)Cl2歧化为Cl2O和Cl-,HgO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HgO=HgCl2+Cl2O,(4)5ClO24H=4ClO2Cl2H2O,每生成1molClO2,消耗NaClO2为 =1.25mol;也可利用岐化反应电子得失守恒计算。碳酸氢钠和硫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