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20098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簏版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2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列举古代中国在

2、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冶炼: 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 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 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 后

3、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隋唐 2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

4、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秦 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西 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隋唐: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

5、;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 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 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 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 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 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明 清

6、: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 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3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

7、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

8、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19 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8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第一阶段:1912 民国成立1918 一战结束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

9、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第二阶段:1918 一战结束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状况:发展受挫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阶段: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

10、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第四阶段:19371945 年抗战时期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原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第五阶段:1945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状况:陷入绝境(冬天)4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

11、和商品大量涌入。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9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 近代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哪几种形式?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大) 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次之) 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概述 20 世纪 5070 年

12、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531957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1956 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内容:a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13、之间的矛盾;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9581960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19601966 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 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4、 19661976 年 “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2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 50-7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5教训: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

15、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1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背景: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决策: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加快农业的发展等。14.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内容: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 年底 11 届 3 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