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7824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57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 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 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南开大学7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及详解 第一部分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2、考研真题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质变 2度 3矛盾 4意识形态 5经济基础 二、辨析题 1人民群众就是所有人 2逻辑证明能代替实践标准来检验真理 三、浅析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如何理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四、论述题 试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意义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质变 答: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 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

3、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 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飞跃前者 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2度 答: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 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质和量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超出度的范 围,事物的质量统一体就会破裂,转化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 的质量统一体“适度”原则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度的上下极限称 作“关节点”,又称“临界点”。在此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 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4、3矛盾 答: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 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源泉。矛盾还具 有对立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双方内在的、有机的、 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 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 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 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寓于 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 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是否 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对立的焦点 4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 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 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 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 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 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 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 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经济

6、基础 答:经济基础又称“社会经济形态”、“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 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主要方面是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 础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有其独特的功 能: 经济基础以一定的社会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的形成 从可能变成现实; 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性质和状 态,构成社会结构的现实基础; 它还受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 二、辨析题 1人民群众就是所有人 答:该说法是错误的,辨析: (1)人民群众的概念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

7、群众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指在历史 的进程中以群体力量发挥作用,未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打上个人意志印记 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概念有量的含义,即指多数人构成的人群; 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是指一切起进步作用的阶级,包括被剥 削的劳动阶级,也包括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某些剥削阶级; 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都是人民群众中主体的和 稳定的部分,他们既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又是全体居民中的大多数, 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这个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 (2)人民群众的内容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人民群众在阶级社

8、会受社会阶级关系历史变化的制约,即在各个历史时 期,由于各国的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不同,人民 群众也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组成的。 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在共产 主义社会,人民群众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概念趋于一致。 (3)总述 我们不能把“个人”的集合等同于人民群众,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群众即历史主体的群体形态,与历史主体的个体形态相对应,它就 是“整个人类”。而题目“人民群众就是所有人”中的“所有人”是指“个 人”的集合,而非历史主体的群体形态。故,该说法错误。 2逻辑证明能代替实践标准来检验真理 答:该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9、为,只有实践才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 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 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 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 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 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 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

10、不存在抽象的真理 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 、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 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 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 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 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 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 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观目的,由此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 观实际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仅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到 满足,

11、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是否符合客 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证实或证伪 某种理论,而理论不能通过自身而得到证实或证伪。逻辑证明属于人的 主观活动,故题目“逻辑证明能代替实践标准来检验真理”是错误的。 (4)逻辑证明 承认实践是唯一的根本标准,并不否认人类运用自觉的理性分析和 逻辑证明去判断是非的意义。越重视实践标准的根本作用,就越应该重 视人类从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能力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理由如下: 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 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逻辑推理的“式”,即规则,是人类实 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征的反映。

12、因此,重视逻辑思维是同尊重人类历史 实践相一致的。 科学的逻辑证明本身也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集中化的形式。逻 辑证明的前提、根据和过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逻辑证明虽不是判断是非的最终形式,它们本身仍有待于实践的 检验。但是,理论上的分析能够为实践检验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实践 朝着自觉的方向去解决问题。因此,重视逻辑证明的作用,同增强实践 检验的自觉性、目的性是不可分的。 三、浅析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又 称“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表现。它是解决一切其它社会历史问题的基

13、础和 前提,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 焦点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 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是它的本质内容。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 总称 从它的主体承担者看,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它的高低层次看,分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 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是既相互对

14、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新 的历史条件的产生,要求有新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更 替,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意 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不是与社会存在无关的独立实体,它不过是以观念体系形 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是由社会意识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本性决定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 存在的反映,虽然根源于社会存在并以

15、社会存在为内容,但它却是以自 身固有的观念形式、并依自身固有的观念运行的逻辑去反映社会存在 的。所以,它一旦形成便作为异于社会存在形式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超越 性的一种特殊存在,去同社会存在相对立,并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和作 用。 2如何理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 法中的矛盾观在历史观中的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在推动社会发展中 发挥着基本动力的重要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

16、 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关系作为制度化了的经济交往 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经常 的、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同它相适应的、相 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同它不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 得不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部分变革,以暂时维持它的存在;而当这种生 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必须对这种生产关系 进行根本变革,以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是合理的、进步的、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其将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是不合理的、落后的、违背生 产力发展的,其则将阻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虽然生产关系可以在一定 时期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最终总要被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冲 破。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内容涵盖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