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733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44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 础考研真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 考研真题(回忆版)详解 201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 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相关 科目考研真题 200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通史考 研真题 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上古、 中世纪史考研真题 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欧洲通史考 研真题 第一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

2、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唐初八史 2一条鞭法 3时务学堂 4好人政府 5巴比伦之囚 6神曲 7光荣革命 8马歇尔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1有关于分封制的材料。 2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材料。 3有关于梭伦改革的材料,提问其失败原因,对雅典的意义。 4有关于经济大萧条的材料,提问经济危机对美国人民的影响和罗斯 福新政的相关问题。 三、论述题 1论述秦汉至明清中央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 2论述问题与主义之争。 3论述中世纪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影响和意义。 4分析冷战的起源。 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商鞅变法 2自由大宪章 3大陆封锁体系 4

3、猛安谋克 5三三制原则 6尼克松主义 二、论述 1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3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成就。 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商鞅变法 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 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 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 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

4、变法促进 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2自由大宪章 答:自由大宪章是1215年签订的限制英王权力的宪法性文件。1215年, 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 条。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 些利益。自由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不久 即被英王约翰撕毁。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 重要依据之一。 3大陆封锁体系 答:大陆封锁体系是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 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 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

5、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拿破仑 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大陆封锁体 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 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 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4猛安谋克 答:猛安谋克是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 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 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 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 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

6、 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5三三制原则 答: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 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 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 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 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尼克松主义 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 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 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 对外政策

7、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 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 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 则。 二、论述 1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方面 皇权的加强 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设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官 职。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军机处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分离了内阁 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后总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的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 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标志

8、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对地方事务的管理 清前期共设置十八省,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每省设提督学 政,主管教育、科举等事务。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 司,前者主管民政、财政、人事,后者主管司法、刑狱和纠察。省之下 又设府、县,分级管理,并推行保甲制度,与管理赋役的里甲制互为表 里,对人民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控制。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中央设置设置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蒙古实行盟旗制 度,外蒙古设将军。青海和新疆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 等官员,掌管军政大权。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掌政 令、行教化,推行金瓶掣签制度,在卫、藏、喀木、

9、阿里四部各置噶布 伦理政,另有僧官专司教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土司制度,雍正 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 (2)笼络各族上层,加强思想控制 通过科举、复职制度、承认贵族特权、联姻、木兰秋猕等方式拉拢各族 上层,提倡程朱理学,进行思想诱导,同时利用文字狱防止和镇压知识 分子的反抗,并借修四库全书清洗书籍。著名的有明史案、吕留良 案等。 (3)平定叛乱 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木叛乱、张格尔叛乱 等,统一了台湾,并顺势设立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稳定了边疆局势。 2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答: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 良派,分别以民报

10、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1)背景 孙中山虽然曾经想同逃亡到国外的康梁一派合作,但在看出合作不可能 的时候,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断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 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并且说,在他和 梁启超之间,“一谈政事,则俨然敌国”。另一方面,梁启超在光绪二十 九年(1903年)到了一趟美国,回到日本后,标榜自己“宗旨顿改,标 明保皇,力辟革命,且声言当与异己者宣战”。他明确宣布以反对革命 为自己的任务。 到了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 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 宪”而起劲地鼓

11、吹君主立宪的好处。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 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 一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当时在香港和在国外各地如 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国的旧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报刊和革命派的报刊 相互论争。在国内,主张立宪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 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 (2)争论焦点 “国体”和“政体”的问题 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 共和的国家。这在实质上涉及到“国体”和“政体”的问题。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中说:“吾人之目的,将以改造现政府,而 不欲动摇国家之根本。革命党则因现政府之腐败,并欲

12、变更国家之 根本组织。”这所谓“国家之根本”,实际上就是国体。在1907年初,在 日本东京有一些中国学生出版了一种名为中国新报的杂志。杨度撰 写发刊词宣称,按照中国的事实来看,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不能实 行民主立宪,由此杨度断言说:“吾人之所问者,不在国体而在政体, 不争乎主而争乎宪”。杨度的主张遭到民报的攻击,而梁启超是加 以赞扬,引为同调的。杨度和其他立宪派分子不企望国体的改变,而只 要求政体有所改变,就是要求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 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颁布宪法,召开 议会,建立所谓责任政府,这样来让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多少能够参与政 权。这就是当时

13、立宪派的共同主张。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 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 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 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 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动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在民族主义口号下反对清朝统治,这是他们立论 中的一个弱点。梁启超抓住这个弱点,指责革命派是狭隘的“排满复仇 主义”。但是梁启超在向革命派提出这种指责时,丝毫不去指责清朝统 治者一贯竭力保持满洲贵族的特权。他还说,现在重要的并不是汉族与 满族间冲突的问题,而是汉族、满族和国内其他各族一起来对付外

14、国侵 略者的问题,他的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他在这样说的时候,丝 毫也不提到清朝统治者正在天天乞求外国帝国主义保护的事实。因此, 立宪派没有能靠这些言论来打乱革命派的阵脚,而只是遭到革命派的加 倍的反击。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表达了他们不仅是要推翻清朝统治, 而且要从此结束两千年来的君主政治的诉求。他们要求通过推翻清朝统 治而实行改变国体的革命,使他们在这一场论战中居于立宪派所无法抗 御的优势地位。 国民素质问题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为了摆脱给清朝统治辩护的不利地位,又从 另一方面来向革命派进攻。他们说,要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共和,就必 须进行暴力的革命(梁启超称为暴动革命),但是这样的革

15、命是行不通 的,是很危险的;因为现在的“国民”并没有实行共和的能力,因为革命 只能造成“内乱”,而且还会引起外国的干涉,造成中国被瓜分的局面。 立宪派企图证明,革命不能救国,只会亡国。梁启超在同民报辩论 中明白揭示出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今日之中国万不能行共和立宪 制;而所以下此断案者,曰,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 革命派的观点同这种议论相反,他们说:认为中国国民能力差,因 而“欧美可以言民权,中国不可以言民权,欧美可以行民主,中国不可 以行民主”,这是对于中国国民的侮辱。中国人的能力并不逊于世界上 别的民族,只是“被压制于历来之暴君污吏,稍稍失其本来,然其潜势 力固在也。此亦如水之伏行地中也。

16、遽从外观之,而即下断语曰:中国 之民族,贱民族也,只能受压制,不能与以自由,一若吾民族万古 不能有能力,惟宜永世为牛为马为奴为隶者,何其厚诬吾民族也!”革 命派又指出,梁启超一方面轻视国民之能力,一方面却认为清朝政府可 以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实行立宪政治,这显然是“以为政府之能力优 于国民”。但事实上,“所谓皇帝,以世袭得之,不辨菽麦”,“所谓大 臣,以蝇营狗苟得之,非廉耻丧尽,安得有今日?”他们其实是“一国之 中至不才至无耻者,何足与言能力”?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寄希望 于“今日之皇帝”和“今日之大臣”,“而谓全国之人,非顽固之老辈,即 一知半解之新进,不足言共和,只宜受专制,何重政府而轻视国民,至 于如此也!”革命派指出这两点:中国人民决不比欧美各国人民低劣, 应当把希望寄托于人民,而不能寄托于没落腐朽的统治者。他们说得理 直气壮,梁启超及其一派人对此无法作出像样的反驳。 但梁启超所说的“今日中国国民”,其实并不包括广大劳动人民。他根据 什么来论证中国“国民”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呢?他说,第一,中国不 可能实行健全的“议院政治”,这是指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第二,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