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5032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部 分答案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

2、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部 分答案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

3、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 中的关系。(50分) 答:面对着大千世界,文学创造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 独特的内容;然而人文关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 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 系。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表现 为: (1)“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不可分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作为“真”与“善”的精神价值,两者在文学作品中的 关系,简言之,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 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

4、 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 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它追求“善”的终极价值;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追 求“真”的价值功能。就它们的关系来说,二者对于人的发展都是必需 的,历史理性的强调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的重视能使人和 社会的发展更健全、更丰富、更和谐、更健康。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都 是不好的。就像童庆炳先生所说的,“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 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

5、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2)人文与历史的价值交汇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侧面上 然而文学创造其实并不存在规范化的模式。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 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 神。例如同是关注人类命运的伟大艺术家,面对着资本主义制度登上历 史舞台的现实,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在庸俗的充满铜臭 的暴发户威逼下走向堕落和灭亡的必然过程;列夫托尔斯泰则关注新 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给农民大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他以不可遏制的愤怒, 对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法庭等国家机器的虚伪、暴虐与无耻,给予了无 情的揭露和鞭挞。显然,两人把历史理性的视点放到了不同的侧面,而

6、且又各有自己的局限性;然而他们的艺术描写中的情感评价,不仅蕴涵 着丰厚的人文关怀,而且其体现的历史理性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的高度评价: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一个是“最清 醒的现实主义”。如果说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人文与历史 的价值交汇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实际过程不同侧面的观照上,那么有些 经典之作则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审美创造的自由度。如白居易的长恨 歌仅仅保留了历史的一点影子,史学家决不会把它看做真实的历史, 然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缠绵的情感,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 其根源所进行的叙写,是那样的富于人文精神,那样的婉转动人和耐人 寻味,实在是人生“长恨”的千

7、古绝唱。可以看出,作家的人文关怀是建 立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描述中的,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 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也是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 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相得益彰。 (3)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家的使命毕竟不同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人们只能期待 他们的人文精神同社会人生的某些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相联系,而不应 该向他们提出诠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非艺术要求。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 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 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 中,作家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

8、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 上展现。文学不是整齐划一的精神领域,更不应该成为某种廉价的时尚 观念的形象演绎。 (4)文学应该更多地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 单一的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 的伤害。例如人类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疯狂占有及 其对奴隶阶级的令人发指的残暴统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后充满 血腥、无耻和贪婪的原始资本积累及其给劳动大众带来的苦难,虽说都 是历史之必然和社会进步的台阶,然而其泯灭人性,践踏人尊严、生 命、价值及生存权、发展权。倘若一味地片面强调前者,那就意味着真 善美的毁灭。在这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形成一个悖

9、论。面对这一悖 论,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 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 和鞭挞,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汇。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 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演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总之,文 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 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二、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 你的看法。(50分) 答: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 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 须经过文学接受

10、这个过程。 (1)文学接受的概念 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 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 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 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2)文学接受作为审美话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 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 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 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 态度。

11、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 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 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辩证 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 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 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文学的审美属性是 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 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就是因 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3)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语

12、产品。由于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反映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读者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因此其最为基本 的文化属性之一就是它的认识属性。正因为这一点,莎士比亚、雨果等 都将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不仅可以反映 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甚至通过对人物内心 世界的探求,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 者自我的认识。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客观 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读者的生活知识、经 验是有限的,而生活却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 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 三、人类进入现

13、代社会之后,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 史舞台而由文学所取代。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50分) 答:宗教与文学同属意识形态范畴,无论古今中外,二者都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 取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宗教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 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像道教这样缺乏改 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 发展之势。像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 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4、。二十世纪初年 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 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 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 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 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宗教 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 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 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 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 人的终

15、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 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 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 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2)以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的联系为例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 关联 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 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 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 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 蛰存、张资平、何其芳、

16、孙犁等等。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 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的 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 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 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 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 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 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 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 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 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 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 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 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 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