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4714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142 大小:80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61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

2、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60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60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60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 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 论考研真题 中央财经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文化丛 2逆向社会化 3情感性互动 4参照群体 5社会性别 6社会运动 7社会分工论 8拟剧论(戈夫曼) 二、简

3、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5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 6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 看法。 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文化丛 答: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

4、组合成的 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 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 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 等。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 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 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2逆向社会化 答:逆向社会化,又称反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 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 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

5、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 长辈。 3情感性互动 答: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可将社会互动分为情感性互 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情感性互动,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 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 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4参照群体 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 (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 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 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 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 通常对其成

6、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因此 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社会性别 答:社会性别,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 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 为。它是对以往社会学界所认为的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一种先 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角色规范的重构,这种重构强调:“性别”是社 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 6社会运动 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 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 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

7、 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 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 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7社会分工论 答: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 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 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 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 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 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 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

8、”(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 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8拟剧论(戈夫曼) 答: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 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 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 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 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 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 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9、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答:角色失调,是指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 矛盾、失调等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 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 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发生分为三种情况: 一个人承担多种角色时,不同角色的期望之间发生矛盾、对立或 抵触,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 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发生矛盾,如丈夫与妻子、父母 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

10、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 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 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 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 张。 (3)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 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对这 一新角色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 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4)角

11、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 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 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 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 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5)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 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 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2、,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 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 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 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 色上,但他们的角色扮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 (1)社会网络的正功能 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 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 不在于

13、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 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 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 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 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 险和不确定性等。 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 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 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 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 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

14、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 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 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 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 (2)社会网络的负功能 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 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它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 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 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 带来

15、社会整合问题。 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 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 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国家 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国 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国家是意识 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 度的构成基础。 (2)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 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

16、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 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 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 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 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 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 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 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 动力也就提高了。 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答: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 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 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 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 (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它剧烈的社会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