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3689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109 大小:4.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四川师范大学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2年北京大学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四川师范

2、大学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 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847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 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 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

3、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 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 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 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答:媒介社会化是指

4、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 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 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 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 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 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 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APP 答:APP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 称。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Android的Android M

5、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 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作 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 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 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 3凝视(gaze) 答:“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 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 现在它已为很

6、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 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 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 显然不存在,这就赋予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 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电视文本或者人物画中,有如下主要的凝视 形式: 观众的凝视,即观看者对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凝视。 叙 境内部的凝视,即在文本世界内部,一个被描述的人物对于另一个人物 的凝视。 对观看者的直接陈述,即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的目光朝向画 框之外,似乎是在看着观众,而且带有相应的手势和体态语。 摄影机 的观看,即摄影机本身似乎也在看着被描述

7、的人。 4框架理论 答: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社会学和心理学,后来被引入到大众传播 研究中。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 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 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 观思想的重要凭据,即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戈夫 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人们对于 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 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 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我们根据

8、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 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 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 5参与式观察 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 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 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 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 原因。其缺点是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 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 无法重复。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9、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 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答:(1)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含义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 响力的一个流派,是指那些过分夸大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观 点,这类观点往往导致对新技术发展的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的结论。 就技术乐观论而言,新技术的出现被描述为划时代的现象,并以一种乌 托邦的形式预见一种美好的未来前景,新技术被描述成为解决重大难 题、捍卫和平和拯救人类的福音。与此相反,技术悲观论则把新技术所 带来的冲击夸大,夸大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体系的瓦解作

10、用。形成“技术恐慌”。 社会决定论又称背景论,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 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根据社 会对技术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的不同认识,可以将社会决定论分为强社会 决定论和弱社会决定论。强社会决定论是只看到和强调社会对技术发展 的作用的一种极端表现,认为社会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弱 社会决定论虽然认为技术对社会有所影响,但它也强调技术由社会所控 制和决定。 (2)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区别 技术决定论是传统技术观,社会决定论是区别于传统技术观的新 技术观,即建构技术观。 从技术社会学视角看,技术决定论属于传统技术社会学,社会决 定论则预示新

11、技术社会学的诞生。 (3)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联系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分别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不同角 度。技术决定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实质在 于突出阐明技术对于社会的存在于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社会决定 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实质在于突出阐明社 会的诸因素对于技术的形成发展具有诸多制约性作用。 两种理论构成了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互补充的关系。技 术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的技术社会现象,社会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 的社会技术现象都是事实命题,两种理论不能互相取代。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 领袖的含义是一样

12、的吗?请说明理由。 答: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在人们 就公共事务、购物、时尚等领域的具体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和抉择之 际,这些选择和抉择与其说是接受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在更 大程度上接受了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个人影响。这些对其他成员施加个人 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意见领袖形成因素 价值。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有影响力的人 是他的追随者愿意追随和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受到追随者们 的格外重视,并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生活和工作。 信源。意见领袖较之被他影响的人,有更多的兴趣与机会接触传 播媒介的内容。意见领袖较非领导者,读更多的杂志

13、。花更多的时间看 报,看更多的书。因而,意见领袖信息的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 早、更多。 知识面。意见领袖要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力,要有较强的读码、释 码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要有较多的研究和较广阔的知识。那些对 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毫无研究的人,其意见是很难受到 人们的注意的,更不要说去影响他人了。 责任感。意见领袖常常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群体中的带领 人。他们讲义气,敢于打抱不平,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带头为群体 和成员个人利益讲话,因而容易获得集团内或小群体内成员的好感与信 赖。 人际交往。意见领袖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 协调能力。这些人活跃好动,能言善辩,

14、幽默风趣,人缘好,交际广, 有向心力和吸引力,周围常有一批追随者。 社会地位。这里的社会地 位,一是指意见领袖在其活动的那个群体之内所占有的社会地位,二是 指在群体之外可以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的社会关系,而这两点又往往与其 经济地位的优越与否密切相关。只要一个人不只在群体内也在群体外有 较好的社会地位,那么他的意见就能对其追随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2)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的区别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传统意见领 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现实互动的基础上,双方互相知晓 身份,有着较长期和深入的交往。而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 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

15、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 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 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 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 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答:(1)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含义 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 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 种抽样方式。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 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 组法与抽样法

16、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 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2)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区别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而 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而整群 抽样则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3)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联系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都具有目的指导性,针对目标样本可做出相 应的预测,二者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具体可行并且遵循成本最低的经济型 原则。 在根据样本资料推论总体时,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观地测量推论值 的可靠程度,从而使这种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不同群体的网民在参与网络讨论时的明显差异,决定了网上民 意与主流民意之间的客观差距。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对于 网络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 询,都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 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