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2738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75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暨南大学《804刑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湘潭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5年湘潭大学哲学系80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湘潭大学哲学系80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南开大学86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湘潭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5年湘潭大学哲学系80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 题 2014年湘潭大学哲学系80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

2、题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 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 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 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 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 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 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 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 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 上:“惟

3、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 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 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 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 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 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 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

4、游于无穷的 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 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 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 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 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 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 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 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 表法首次提出了

5、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 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 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 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 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 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 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 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 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 一

6、性 6性三品 答:“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 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 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 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 禀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 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 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 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 的反映。 二、简答题 1为仁由己 答:“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

7、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 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仁是 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 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 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 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 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 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 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

8、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 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 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 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 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 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 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 他的最

9、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 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道通为一” 答:“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庄子 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 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 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 一。”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 在”也;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 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

10、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道”的缘由 源自于“道通为一”。“道通为一”者,即在“道”的层面上, 在“道”的审视下,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 真意义和正确价值的。庄子认为把它们的分判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 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万物在经验世界层面上的差别,包括有在性质、功能、时间、空 间和价值上的种种差别。“道”由化解这种种差别而获 得。“为”、“形”、“可见”、“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 描述经验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庄子认为,“道”没有这些特性,不能用这 些概念来描述。

11、“道”既不能用这些知性概念来描述,显得神秘。然而它 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显了它对经验事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的 化解功能。 “道”既然化去、超越经验事物的种种区分,不再具有经验事物的 种种特质,那么,从经验的立场看“道”,“道”可被视为“无”、“无有”。 (3)庄子“道”的生成 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对待性及由对待性引发的种种差别 与区分而建立; 借拒斥作为宇宙本源本始的实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种种差别,其实即出自人认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认知加给 世界的。因而,消解经验知识凸显的“道”,实即以未落人经验分判之前 的一种自然一本然性的存在状况为“道”。这种道纯属于一种精神境界。 可见,庄子

12、的“道”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 之道。 3得意忘象 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指圣人思 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 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 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 的。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 以忘掉卦象。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 象把握圣人的思想。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 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 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

13、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 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王弼这 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他揭示了经验性认 知方式的基本特点。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 提。 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 体”。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 有确定对象。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 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 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这表明,借经验知

14、识不可能给出事物 的全体与本真。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 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 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 可指称性。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 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 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因此,王弼主张“得象 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 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 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

15、寻 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舍弃的最终结果, 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但这个“存在”、“有”排 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王弼以“无”言 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 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4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学说。与朱 熹“知先行后”说相对。“知先行后”导致了后学“知而不行”的流弊。阳明 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后果,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认为:“只 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把知与 行相混同,以知消行,认为

16、“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1)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这里说的“本体”是本来状态、属性的意思, 即“知行”就其本来状态、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的。阳明“知行本体”这一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的,即在道德实践过程 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同时并在、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互不 相关的。更不能说有一先一后的关系,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 的“知而不行”的现象。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 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是行之始”,就是说对于外 部行为的展开来说,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从此意义上可以说, 知就是行。“行是知之成”,行对于知来说,是思想观念的完成和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也可以说就是知。从这方面看,知行两个范畴是相 互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3)真知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认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谓的“知”一定包含着行,“知而 不行”只能算“未知”。即使在一般的认知活动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知 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