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1972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7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 论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播理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播学 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新闻传播理论历 年考研真题 2014年上海大学641新闻传播理论考 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0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 研真题(回忆版,含部分答案) 2009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 研真题(回忆版) 2008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 研真题 2007年上海大学648新闻传播理论考 研真题 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16新 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

2、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传媒经济与管理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 试卷共1页 (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 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议程设置功能 2群体感染 3第三人效果 4民主参与理论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李普曼对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 2新闻与宣传有何不同? 3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什么? 4格伯纳提出的培养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三、论述(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 1请

3、就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做出论述。 2请就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做出论述。 3请就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展开论述。 真题及详解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传媒经济与管理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 试卷共1页 (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 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议程设置功能 答: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对美国总统大选进行调查,研 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于1972年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大众传播 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

4、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 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 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 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 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 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 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 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 影响包括

5、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2群体感染 答:群体感染是指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 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 原因还是由于在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 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 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3第三人效果 答:“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于1983年提 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 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 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

6、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 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 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 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 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4民主参与理论 答:民主参与理论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 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 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 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 观点有: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

7、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 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 告赞助人而存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 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 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李普曼对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 答: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 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 分析,李普曼对传播学有以下主要贡献: (1

8、)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 早期思想,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 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 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 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 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 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拟态环境”、“刻板成 见”),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

9、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 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 是“拟态环境”;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 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 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 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 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 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

10、、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 大的影响力。 (3)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 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 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 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 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 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 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2新闻与宣传有何不同? 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

11、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 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 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 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 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出其他一系列区别。新闻与宣传的 不同之处主要包括: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 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 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 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宣传追 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

12、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 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 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换言之,宣传是为 了“收买人心”。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 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 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一条新闻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都成了“明日 黄花”,它们可以证实第一次传播的可靠性,但已不是信息。在一张报 纸上,决不可能重复刊登内容一样的一条消息。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 复,无论是意识形态

13、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 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信息传播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不容许有任何夸 大或缩减,当然更不容许凭空捏造。全面。构成一个信息的各种要素 必须齐备,一个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周全。客观。新闻信息的传播 者在传播信息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信息,只能尽可能地按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叙述。公正。不管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意见,是赞成 还是反对,是令人喜悦还是令人沮丧,都要如实传播。及时。时效是 新闻的生命。准确。最准确的语言是数学语言,在信息沟通中,一切 凡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都要用数

14、学语言,而不是模糊的语言。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 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 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 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 的。 3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什么? 答:(1)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 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 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2)传播流研究的主要成果 伊里县研究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伊里县进行的总统竞选调查,他们采用 民意测验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转变为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在该研究中他 们主要调查媒介在总统大选中的作用和效果,结果发现:媒体在1940年 的大选中起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并发现了在人际交流中对他 人态度产生影响的“舆论领袖”。伊里县研究后写成调查报告人民的选 择,并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表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并不 像“子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 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在对1940 年美

16、国大选宣传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 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 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 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 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 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 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 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 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 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 程。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 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然是多级的。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a无变化。 b小变化。 c强化或“补强”效果。“补强”即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态度的巩固和 加强作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 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